陈立波
(毕节金海湖新区岔河镇草坪小学 551700)
摘 要: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基于当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缺乏课程资源意识,以至于无法合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本论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 ;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意识
一 引言
(一)研究缘起
教科书 “一标多本”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用来打破以往的“教教材”的局限,实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该政策是由教育部颁发并遵照统一的课程标准,开放多样化的教材?[1]?。原本的教材是“权威”,是“圣经”,是一种单纯的灌输知识的教育,但随着政策的改革与实施,人们期望教师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较为直接和丰富多样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途径”和“载体”,而这些“途径”和“载体”,就是我们所讲的课程资源。所以教科书就不再是传统的“权威”和“圣经”,也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是课程在实施中众多的课程资源的一种,由此可见,政策的改变不仅使教科书的定位发生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课程材料观”,用新型的 “课程资源观”来认识、研究、使用教科书,同时,教师也需要思考如何开发课程资源?首先就需要教师生成课程资源意识,方可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展开富有活力、开放性的教学。
(二)研究意义
当前,对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研究才刚开始,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还不够深入、全面。本论文试图拓展和丰富这一研究领域。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难以站稳脚跟,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也是盲目、不客观的。本论文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提升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对小学语文教师本身而言,提升课程资源意识,就可以更高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既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推进,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对学校而言,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各界也都好评如潮;对小学生而言,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使得学习不仅仅局限在教室,而是随处皆学问;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会花样百出,学生自然会热爱学习,乐于学习,高效学习。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查阅文献获取资料,最终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本课题中的文献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取: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论文数据库;阅读专业书籍、期刊。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通过对已有的相关资料进行检索、搜集、分析,正确了解有关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资
源意识研究的现状,进而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访谈法
??访谈是研究者寻访被研究者并与其进行交谈的活动?[2]?。研究“教师课程资源意识”要涉及到教师的理念,意义构建和语言表达等。因此,“访谈法”便是进行本次研究的有力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1.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的概念
从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对于课程资源这一问题我们以前几乎没有涉及到,因此“课程资源”的概念对我们来说还比较模糊,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总结,观点一:课程资源可以看作教育资源。这就是说,课程资源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切物质资源及非物质资源,范围极广。观点二: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及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资源的总和?[3]?。
这提醒了我们课程资源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它可以是地上的一个纸屑,可以是一棵替人们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通过细心的观察,那些隐藏的课程资源就能够被我们挖掘出来并得以利用。观点三:课程资源是有价值的,包括教育保障措施和为学校课程服务的所有条件。这一观点让我们明白课程资源是有可利用的价值性的。所以,总的来说,课程资源就是在课程形成阶段所需的一切外界条件和在课程实际运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因素。
2.课程资源的分类
为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资源,笔者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分布,分为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形态,分为有形和无形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性质,分为自然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分为文字、实物和信息化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资源。
(五)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义
课程资源一词是新课改提出和倡导的,离开了课程资源,新课改难以从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所以说,在课程资源的全力支持下新课程改革方可贯彻实施,而新课程改革也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在教学课程设计和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课程资源这一关键因素。课程资源对学生而言,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教师而言,可以阔宽教育教学的范围,展开具有独创性的教学。但当前情况下,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难以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在此,笔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
1. 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以,在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在认识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进而开发各种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表达思想情感、传播文化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一特殊工具就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认识和表达语言,在丰富自身语言的同时学会使用语言交流。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就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渗入情感,意志的培养。交流思想情感需要语言,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情感就要学习掌握语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在社交环境下进行,所以运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扩充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方可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也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探索、汲取知识,使其从侧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侧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单调死板、不灵活的学习模式。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如:自主讨论、上网查资料、读名著等,让学生做到每个人勤动脑、爱动口、敢动手,在交流、讨论、具体操作的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一个坚实的语言基础并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踊跃度都有所上升,学习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还延伸到课堂以外,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课程资源没有被深入的开发,是因为很多教师根本就不会关注到除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他们的课堂教学资源只有课本,使得教学的实际效果很难提升。之前的课程形态就是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要内容,语文学科的课程计划也基本等同,对所有学生的教学都按照相同的课程要求和教学方法,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的差异,这无疑是不可取的。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的场合是灵活多变的,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也都有所差异。因此单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改善这一现状,教育部提出要设置活动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就应用而生,它既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新思想,发现新事物,同时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快速提升,又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所以说,实施活动课程就要求教师合理开发和正确利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一纲多本:教育民主的诉求--我国教科书政策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4):1-6.
2.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69..
3.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J].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