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7月21期   作者:1吕兵兵 2张敏
[导读] 学校和家长都需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

        1吕兵兵    2张敏
        1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宋官疃小学      
        2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工贸城小学
        学校和家长都需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引进新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学生的德育一定要成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都能够全方位提升,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这不仅是师德,也是对学生做出的榜样。在现阶段,学校的德育全部都交给了班主任,而家庭的德育也都依靠班主任的强制要求才得以进行。所以,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规范自身行为,让德育教育更有说服力
        以往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是将德育教学作为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来对学生开展。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只重视德育教学在课堂上的讲述,对于其中的德育理念,教师自身也不能做到良好的实践,造成德育教学缺乏实际的说服力度。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的德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规范住自身行为方式,发挥出良好的表率作用,以此让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实践德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一般对学生采用管制和约束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还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心理。有效的教育都是通过熏陶的方式来达成效果的。基于此,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和熏陶作用。首先班主任自身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自身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素养才能开展德育教育,身体力行,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榜样。其次,教师要在教育中自身遵守相关的规定和行为准则,不仅要让外在的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还要加强内心的自我约束。最后,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时刻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与学生一起学习、活动与劳动,充分融入到学生群体中,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更能在长期的相处中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和行为习惯的规范。
        二、掌握科学的德育工作方法
        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要打破以往对于基础性学科的教育模式,不仅要传授学生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思想道德方面的认识可以得到快速的提高,对德育学习效率的提高也有极大程度的帮助。因此,小学班主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关于德育实践方面的知识传授,要设置德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班主任传授德育知识有着极大的帮助。制定管理体制,规范道德品质
        班主任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根据素质改革目标,就管理体制进行更新与完善。制定柔性的管理体制,丰富体制道德文化内涵。以体制为载体,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提升综合素质。首先,班主任在制定管理体制时,需要重点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树立生本理念,完善管理体制。班主任可以将《论语》《道德经》中的相关内容,与管理体制相整合。同时,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个体学生,实施不同的德育方式。针对学生的行为,教师需要对学生做出相关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分析,然后站在道德层面对事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道理,从而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渗透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内涵
        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对于开展小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在组织德育工作时,需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够加深自身道德意识,自觉规范自身品德素养。首先,班主任可以借助《论语》《弟子规》等,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约束。其次,班主任可以积极组织传统文化实践体验活动[2]。比如说利用校园文化资源组织传经颂典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理解。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借助传统节日,组织趣味的实践活动。比如,在端午节,班主任可以组织包粽子活动,或者说可以鼓励学生搜集与屈原有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资料,让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爱国意识,从而实现学生的德育。
        四、科学制定德育工作的各阶段目标,实现观念落地
        过去,德育教学的目标比较模糊,基本上都是空洞的口号。今后,我们要把那些高层次的德育目标与基础性的目标相结合,使两者在层次化、具体化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统一。优化小学德育目标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具体化,避免空泛;二是要与时俱进,避免僵化;三是要层次化,容易操作。
        五、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德育体验
        在小学教育领域,班主任为进一步规范学生的道德品质,需要根据学生兴趣需求,积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提升品格素养。首先,教师可以在校园环境中组织实践活动,如组织校园环保主题宣传板报设计,或者校园环境维护志愿者活动等。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如成立交通规则志愿者,让学生向社区民众宣传遵循交通规则意义。此外,为了让小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参与兴趣,班主任可以贯彻家校融合理念,组织亲子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产生活动参与的热情,同时也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
        六、学生自主管理。让德育教育具有参与性
        以往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在班级管理以及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都保持了较高的权威性,对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迫,学生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对于其核心含义以及具体的实践缺乏兴致,导致德育教学的低效化。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班级德育管理中,让学生以管理者要求自身,激发学生对于班级德育教学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实现班级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结语
        总结来说,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德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根据当前的教育理念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措施,并且要及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德育活动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德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伟.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9,(8):282-283.
        [2]高小华.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探讨[J].数码设计(上),2019,(8):296-2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