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托田小学 655500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既要包括课内教学,还不能忽视课外阅读这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课内阅读积累了丰富的识字量,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技巧,应该将其运用到课外自主阅读当中,在课外接触更加丰富的阅读材料,拓展视野,锻炼提高阅读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就能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优势互补,学生获得了更加充实的阅读体验,从而全面增强了阅读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寻课内外阅读结合点,构建完善的阅读体系,可以通过趣味引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同类体裁对比提高阅读鉴赏力,还应该传授阅读方法技巧,组织开展丰富阅读活动,从而确保通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问题;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知识和已形成的阅读能力读懂课本外的文章。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焦点放在课堂内的阅读活动上,忽视了课外阅读工作的指导,实际上完整的阅读教学系统中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活动是相互关联的。为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感受和理解所读作品之外,还要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延伸,注重阅读迁移的规律和方法,并采取正确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指导,这是实现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关键性举措。
1依托教材,挖掘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为线索,寻找和课堂教学活动相关的课外读物,有效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这种课外读物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从课外读物中掌握相关的经验,从而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比如:在学习《鹅》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关于鹅的课外读物,这样能够对于鹅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课外读物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鹅的特点,在理解诗歌中“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关于鹅的描写时,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习《悯农》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粮食从播种、生长再到成熟收获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阶段,也是农民伯伯付出劳动和心血的阶段,结合课外读物,能够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以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为线索,这种将课外读物和课文内容有效结合起来,通过翻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能够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2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理解阅读带来的价值。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其对学生成长的促进是富有多元价值的,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不知道的事物,实现自身视野的开阔,还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对应的技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下,如何掌握真正的阅读技巧,获取有效的阅读信息,成为当代国民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教师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理解阅读带来的价值,并做好阅读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学校良好的阅读氛围。
3积极探寻课内外阅读结合点,构建完善的阅读体系
要想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就需要寻找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在确保课内阅读良好效果的同时,也能对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干预,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每次都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深入研读课文内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课文的讲解当中提炼教学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推荐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们在课下自主阅读材料,然后可以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交流阅读感受,这样也有助于巩固课内阅读教学的成果,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司马光》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推荐其他历史名人的故事,包括孔融让梨、骆宾王咏鹅、甘罗拜祖等等。教师要探索构建完善的课内外阅读体系,始终以课内阅读为依托,选择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课外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可以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可以是相同主题的,或者是相同体裁的等等。教师还应该保证学生具备充足的阅读时间,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每个月推荐一本好的课外读物,组织开展阅读交流分享会等等,这都有助于促使课外阅读和课外阅读更加有效的整合到一起。
4通过趣味引领教学,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课内外阅读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阅读教学的质量。小学生的年龄还很小,在课堂阅读学习的时候,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感到枯燥和抵触,这样的情况无法确保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只有让小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当中,才能确保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促进二者的有效整合。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心理有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趣味引领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的进行课文阅读学习,深入理解文章,进而在课下也能主动的拓展阅读,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培育阅读探究的意识,形成阅读归结能力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占据阅读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自我阅读体验的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语文教师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文本、思考文本内容、发现文本细节,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为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能越俎代庖,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告诉学生,毕竟阅读体验具有个性化特点,不能以教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阅读、自主阅读,对文本阅读中的疑问大胆质疑,从而在阅读活动中形成探究意识,在阅读体验中养成阅读理解归结能力。
结语
语文素养提升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如果没有抓住语言阅读教学课程,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在给予学生评价的时候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满足不同发展需求。语文阅读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喜欢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宛小平.?立足课内,?拓展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浅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9,297(07):13—15.
[2]陈剑楠.?书香飘远润校园——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