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第四中学, 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摘要: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底蕴。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文化传承的一大力量,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语文是中国教育中的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以往初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教育改革下要求教师要善于渗透传统文化,挖掘文化因素,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索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初中语文教学,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关键字: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探索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很多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在人们心目中消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语文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如何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互衔接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关注重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先辈知识的结晶,是智慧的体现,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熏冶情操,让学生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只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发扬壮大。
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互衔接的价值
(一)增强文化意识
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很多学生在学习了解世界文化的时候却丢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学生的文化意识日渐薄弱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壮大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互衔接、相互渗透才能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处不在,让学生因作为中华儿女而骄傲,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增强,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升华教学效果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很少向学生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比较陈旧、保守,学生难以通过学习来开阔视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具有局限性。而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到更多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和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促进文化传承
每个中学生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民族的花朵,身上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相互整合后,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在与教师沟通交流的同时感受的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真正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才能让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促进文化传承,真正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传统文化在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以后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目标,促进学生更深层的进步和发展,发扬传统文化。
(四)培养爱国情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并且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民族精神也是维系本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给人以前进亢奋的动力,无时无刻提醒着青少年要保持一颗爱国的情怀,并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获取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学生在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后,会更加坚定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传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坚信教育强国是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广大青年的爱国精神和强国之志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熏陶,但是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做题、解题上面,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难以通过阅读来了解民族文化。另外,大部分学生在背诵课文的时候没有对文章的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对课文内容也缺乏理解,而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将课文背诵下来的,这样的背诵无法带来有价值的意义。同时,由于现在各种语文工具书的使用,学生在接触到古诗词的时候往往依赖于工具书的解释,自身无法独立完成古诗词的翻译和鉴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难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扬壮大。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学生将日常关注的重点放在的娱乐明星和外国文化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同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西化,在实际生活中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热衷于西方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而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缺乏反应,不知道节日的历史来源,他们会在圣诞夜上狂欢,互相祝福,但是却不懂得在重阳节为长辈送上一句祝福,甚至不知道重阳节的日期。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而学生也逐渐忘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最后逐渐将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丢的一干二净,导致传统文化难以得到发展。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根据语文特点,渗透传统文化
针对于语文的知识而言,其本身在教学上具有着明显的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特点,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如人文、科学、历史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可能有所研究和涉及的。因此,在研究和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就教学上应充分的了解和考虑到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渗透,达到教学预期的渗透效果。
例如,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主要的内容包含着国画、书法、传统节日、古诗词等多个文化方面,但是考虑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文化需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也应努力的为学生和自身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得学生自身受到了相应的感染和文化熏陶,真正的在教学中实现了对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挖掘和渗透。所以,在传统文化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就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展现了出来,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注意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中并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丰富教学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仁义、勤俭、孝顺、爱国、爱民都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方式,也是现代教师和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够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要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关键内涵,并在教学中发挥和突出传统文化的优势和效用,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和因素,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促使教师真正实现传统中华文化的渗透的作用。
(三)开展专题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广泛渗透,不仅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更是初中生的任务。因此,为了使得学生对于传统的文化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相应的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规范性、指导性等,开展了一系列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当中,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结语:
以传统文化视角来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带来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渗透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来促进传统文化的渗透,展现出语文教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赵先霞.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渗透[J].语文课内外,2019,(33):321.
[2]王晓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J].学周刊,2019,36(3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