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艳
重庆市万州区龙驹中心小学 重庆 万州 404024
摘 要:经济社会发展越发迅猛,人们对教育教学要求逐渐提升。现阶段,为持续推进新课改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以阅读与写作结合为主,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熟练掌握,并且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故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引进读写结合教学法力念,不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育教学
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模式的开展势在必行。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谓读写结合即是指将阅读与写作进行融汇交融,在保证学生阅读能力于写作能力提升的情况下,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使小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体验语文教学的魅力。本文通过读写结合阅读教学法问题分析,以及读写结合教学法的有效应用策略进行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读写结合法的应用价值
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形式的变化,语文教学运用读写结合法主要是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推动小学生语文学习。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中阅读与写作都是较为关键的一部分。采取读写结合法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语文文章的理解,同时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帮助小学生在阅读中增加文章知识储备,并在写作中总结写作经验,提升写作质量与写作效率。
2.现阶段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教师不重视写作结合法,文本解读不深入
诚然,读写结合教学法的作用显而易见的,但是其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文化水平等多方面要求较高,语文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教材中的浅层内容,需要挖掘程度更深、难度更大的语文教材语文素材。语文教师若想合理发挥读写教学法的真正作用,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于不同领域的语文素材都颇有了解,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的是阅读审美能力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就目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应用来说,一些教师并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部分语文教师忽略读写结合教学法的应用,并且对阅读的文本理解不到位,解读停留于表面。举例来说,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时,教师大多数会布置识字、写字的任务,同时了解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而并未延伸至植树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植树绿化、环境保护的意识等。这背后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无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构建联系。
2.2忽略学生的自主性,不重视实践练习
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之中有效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忽略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忽略学生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教师习惯性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传授给学生,而非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课后,教师并未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练习写作,导致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出现脱钩的现象,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语文学习与思考来说,都产生了一定的削弱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法的有效应用策略
3.1以语文课文为脚本,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阅读文章较多,大多数是由语文组的专家学者进行筛选编撰的,这些语文教材文章不仅在语文思想主题上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在写作技巧上也适用于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适用性较强。当小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并按照原文逻辑进行仿写,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可以学到的几种常用修辞方法,如拟人,排比,对偶,比喻等,小学生可以借这些写作手法进行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情绪。所以说,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仿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深度理解,同时能够提升小学生借助外界事物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使小学生能够借物言情。举例来说,在学习小学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本篇文章重点通过落叶传达对秋天的情感。小学生可以结合当下秋天的季节,通过观察身边的景象来描写自己眼中的秋天。在描写中可以运用一些排比的形式,例如对秋天的云,秋天的树,秋天的云,秋天的风等进行一系列的描写。
3.2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增强读写结合效果
读后感既是指在对一篇文章内容进行深入阅读以后,小学生按照自身对本篇文章的理解与感悟进行书法感悟的过程。采取读写结合教学法进行读后感写作时,小学生既要充分考虑到文章的具体内容,并且要根据情感效应与情感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小学生善于写读后感是写作结合教学法的重要步骤之一。由于大多数文章都需要小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及理解进行揣摩文章的用意,因此,读后感既可以加深小学生的对本篇文章的理解,还能够促使小学生激发小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感悟,进而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感悟生活的能力等。举例来说,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阅读关于《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的其他篇章,并按照不同的章节引导小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例如对文章中诸葛亮的睿智、关羽的正义等人物细节的读后感,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等。
3.3大量阅读文本素材,为写作积累材料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社会经历有限,阅读书籍量较少,因此自身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并且缺少完善的知识储备,所以在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难以抒发情感的情况。与此同时,小学生对自身生活中的日常生活观察较少,导致小学生表达较为肤浅,缺少深度内容。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大量阅读,同时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增强写作与阅读结合的锻炼,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增强阅读能力,便于写作。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如《爱的教育》、《骆驼祥子》、《窗边的小豆豆》、《月亮忘记了》等。同时培养小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并在日后的写作中“为我所用”,提升小学生阅读与写作结合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新形势背景下,新课改理念持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读写结合教学法作为语文教学创新模式中的一种,主要将阅读与写作进行融会贯通,启发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度过从阅读到写作的阶段,极大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了小学生的思维眼界。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引进读写结合教学新资源,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素材,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安排相应的读写结合任务,增强小学生的读写能力为小学生日后的阅读与写作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唐保海.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89.
[2]马书芬.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实施[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
[3]蒙古巴达拉.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