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魏荣娟
[导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魏荣娟
        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齐镇中学722309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及时创新传统文化教学
        关键词:渗透;传统文化;激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对于青少年有着较强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能够真正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相结合,就可以保证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情况看,部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缺乏传统文化的教学经验,这无疑就限制了传统文化作用的发挥。
        一、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之优势
        (一)提升道德修养,有效陶冶情操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类别多元,其主要表现在理论、技艺、传统、民俗等各个方面。丰富而具有哲理化的文化理论,教会学生仁、义、礼、智、信、忠,让学生感悟诸子百家文化的璀璨绽放;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文化技艺,让人们对琴、棋、书、画有亲切的感受,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雅致生活;传统与民俗交相辉映,将传统文化演绎得惟妙惟肖;其他的传统文化类型也如颗颗耀眼珍珠,镶嵌在“传统文化”殿堂。传统文化教会人如何修养道德,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让人们备受裨益。语文课堂引入传统文化,优势颇多,十分重要。
        (二)高尚审美情操,提升人文素养除了有益于学生道德修养,情操陶冶,传统文化之魅力还很多。它便于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情操,同时也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如琴、棋、书、画等呈现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真挚追求,优美的写意山水画,朗朗上口且韵律和谐的古诗文,优雅而欢快的琴乐,让学生对美的事物感悟更深,体验更淋漓。再者,传统文化的人文性气息较为浓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关注知识的提升,更关注人文性修养(爱国情、奉献心、诚信、谦虚、友爱、互助等),这也是传统文化渗透语文课堂的优势所在。
        (三)培养文化素养,提升语文能力在语文课堂中,精美的汉字渗透彰显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优美而哲理性强的文章同样与传统文化丝丝相扣,密切相关。精品语文课文中处处洋溢的传统文化气息,渗透之后,学生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还会自主地被文化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知识学习”与“文化积累”便实现了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再者,随着核心素养的普及,文化素养备受重视,其提升逐渐被提上日程,成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这促进了学生整体语文综合素质提升,其优势显著,优越性可见一斑
        二、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激活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课文,加强传统文化运用
        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抓住生僻字的隐藏信息进行挖掘,提高学生对当时文化的深度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元化教学,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古文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造出适合语文课堂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周围环境的影响力,为教学创造接近当时状态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

例如在讲解初中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作者所处的历史地位,让学生通过游戏合作来还原桃花源内人们安居乐业、热情好客的场
景,比如让一个学生扮演划船的人,其他学生扮演桃花源中的老人、儿童等等,按照课文流程演绎一遍,通过学生亲自演绎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将当时的文化特色运用在游戏中。而且当学生完成课文情节的演示后,教师也可以让观看表演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桃花源”内情景时的感受,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情感。
        二、创设诗意情境,强化体验
        古诗词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意境,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能和作者形成共鸣,从中受到感染,进而激励自己的学习,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影响。在教学中要使用问题引导、多媒体课件展示等方法给学生构筑诗意的情境,促使学生能穿越时空的阻隔,和古人产生共情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加强内心体验,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影响。在教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的《满江红》的时候,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秋瑾这个巾帼英雄的形象,体会到秋瑾想要救国救民的济世情怀。在创设了情境后,学生就能更好地进入这首词中,和作者进行情感共鸣。此时鼓励学生参与到互动交流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悟,感兴趣的学生还可进入到情境中,将自己想象成秋瑾,思考当时秋瑾内心的活动,又或者说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曾经想过要为国家、为人民做某些事情。有学生便尝试表达:“我想象自己是秋瑾,在原本应该是合家团聚的日子里,却看到街道上满目疮痍,这怎么不让我心头燃烧起熊熊烈火呢?虽然我不是男儿,但是女孩子也要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即使前路十分艰难,也不能阻挡我继续向前进。”在这番表达后,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在组织学生阅读古诗词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说说阅读感受,说说对自己的生活理念是否产生了影响。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结合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加以分析,说说阅读古诗词前后自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的《观沧海》后,鼓励学生在课后展开扩展阅读,尝试阅读更多曹操创作的诗歌。在这样的自主阅读中,请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阅读曹操的诗歌,并说说曹操的创作风格,体会一下曹操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逐步提升了赏析能力,认识到:“曹操生活在汉末动乱的时代,他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运用到了文学上。政治上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在文学上也主张打破常规和束缚。所以他的作品没有当时常见的华丽辞藻,而是给人朴素清新的感觉。这样的作品风格为后来的建安一代诗风形成了推动的作用。”在这样的赏析中,学生学会了将诗人放在特定的时代思考,提升了赏析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一块无瑕之玉,学生佩戴后能提升修养,陶冶情操,优化审美,涤荡灵魂,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萦绕下,健全完善人格。这对整个语文课堂来说,一则能激活课堂,活跃氛围,让每一位学生广泛参与,深刻思考,积极归纳;二则能润物无声地促进学生“向学”,提升语文综合能力。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发挥所能,细致、全面而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埋下永久、牢固的传统文化之根。
        
        
        参考文献:

        [1]胡彩虹.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一).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54.
        
        [2]关芸婷,朱华.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J].文学教育(上),2020(07):7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