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魏建明
[导读]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魏建明
        湖北省赤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437300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那么,语感从何而来呢?语感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它与大多数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朗读、讲述、倾听、讲演、会话等表述性作业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语感;培养策略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实践证明,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思想感情的良好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体现。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少朗读时间
        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这部分教师往往只是把朗读作为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一种手段,忽视了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在他们的课堂上,朗读的作用仅限于让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由于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旦需要赶教学进度,教师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减少朗读次数、缩短朗读时间。语文教师们应充分认识到朗读实质上是一种出声的思维,这种思维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有了足够的重视,教师们才可能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
        (二)朗读评价形式化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朗读热情。在小学语文课程授课的时候,教师会安排学生进行段式朗读锻炼。可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水准的时候,形式过于单一,通常会使用“读得不错,继续保持”“读得不错”,此类简单的评语直接打击了学生的热情。形式化、模糊,缺乏详细、认真的评价,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朗读的声音、感情给到学生合理的建议以及客观的评论,学生不知道从哪方面来提升自己朗读能力,缺乏针对性。形式化的朗读评价,直接打击了学生进行朗读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策略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知和迅速领悟,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朱作仁教授也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充分体现出来。”如《桂林山水》一文在描述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感叹句子,体会的重点在“静、清、绿、奇、秀、险”六个字上,而表现作者感情的字则在六个“真”字上,教师指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笔下所描写的“真景”,作者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即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愈读愈能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
        (二)朗读作业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重要的途径。读是一种吸纳,也是一种创造,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境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咏诵,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如课文《林海》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也看不完,看也看不厌。”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很快能找到大兴安岭的岭“多”且“温柔”的特点。但是仅凭这些,学生还不能真正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也不能感受到作者语言的亲切自然。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读得流畅,读出理解,读出美感,让学生领悟到课文朗朗上口、参差错落、整齐有韵的语言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与其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还不如让学生把课文有滋有味地多读几遍,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三)分角色朗读
        这可用于对话较多的文段,如戏剧、小说。它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作品中的人物特征和思想感情。如我在教授《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请了7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文中七位人物的语言,在朗读之前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7位同学就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人物分析,通过人物性格分析逐步领悟朗读时的语气;然后再对7位同学进行朗读指导;最后,全班同学都被声情并茂的朗读声带入了童话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若有所思的神态。这也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和主旨的探究。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朗读语感是每位小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教学工作的要点。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当然,语感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需要每位学生的努力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配合,才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玲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策略[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91-193.
[2]张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6):37.
[3]戚发兰,吴静,李艳平,朱秋月,高丽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26-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