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郑美善
[导读]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感恩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

        郑美善
        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中学
        摘 要: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感恩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初中语文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也是我们良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渠道和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这些素材应用起来,将感恩意识扎根在学生心里。本文从感恩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然后提出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措施,希望可以把感恩教育发扬光大,让学生懂得回报关心自己的人。
        关键词:初中语文;感恩教育;概念和特点;渗透措施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比较重视感恩教育,之前很多像“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知遇之恩”等成语都证实了这点,证明感恩文化从古至今都备受推崇。而在新课改的不断完善下,我们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求中学生尊师敬长,由此及彼,感恩文化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应该被淘汰的美德,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受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人的感恩意识淡化了,尤其现在人们还是重视应试教育,即使新课改实行素质教育多年,家长、教师、学校都仍过于看重成绩,使得学生的关注点变了,感恩教育失去了应有作用,倘若学生只懂索取,不懂感恩,那么对其成人和成才都是不利的,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不足以受社会认可的。因此,语文作为我们的最熟悉的学科,应该发挥其综合学科的意义,教师也应树立榜样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善良、文明、感恩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个性。
一、感恩教育相关概念和特点
        对于感恩的理解,其意义内涵从古至今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不管是落实在具体的行为实践中,还是注重内心的升华上,都将最终回归于心灵的感激以及行动的回报,是对外界环境恩惠的一种积极反馈。而将感恩落实于教育实践,则指对受教育者道德、觉悟以及观念施加影响,帮助其形成对社会、环境以及他人恩惠的感激之情。从其实践过程来看,更像是一种情感教育,注重情与德的有效融合。作为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涵,感恩对人的精神领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新课程非常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作为一项基础课程,语文教育贯穿于学校学习的大部分阶段,对学生人文方面的素质特性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旨在通过语文课程实践中的大量感人素材,加强对学生人性、人情和人道的培养,不断提升和促进其感恩意识。
结合感恩教育工作实践的开展来看,感恩教育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1.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通过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有效调动其积极主动性;2.道德性,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素质要求,应将感恩观念很好的融合于教育的素材、活动和实践中去,通过课程学习实践过程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3.体验性,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在心理学上更趋向一种情感的体验,在心理机制上让受教育者用自己的行为去创造幸福感、自豪感、荣誉感;4.实践性;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能力重要的渠道,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实现对现有感恩观念的升华和运用。


二、感恩教育之于初中语文的渗透和实践
(一)深度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关于感恩教育的资源和素材非常丰富,有些显而易见,有些隐藏的则需要进一步挖掘,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引导者,教师首先需要对现有的素材进行整理和归类,清晰的了解掌握应感谁的恩、感什么恩以及如何感恩。对于感谢大自然之恩,一般是记叙或者说明的方法写景,重在突出景物特点,体现大自然之恩,这一表达手法在课文《地下森林断想》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于写人或者叙事的文章,则需引导学生对人物特点和事件意义进行把握,感知父母、祖国以及社会的恩情,如《老王》对现代生活和人性美的感恩、《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对朋友的感恩、《出师表》对君主识才用才的感恩,还有诸如《木兰诗》、《背影》、《我的母亲》、《故乡》等都是重要的感恩资源。对现有素材感恩类型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在课堂实践中的挖掘渗透作用则更加突出,教师在授课时对课本感恩内容的把握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应挖地三尺、深入开掘。
(二)情感体验的实践运用
        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活动开展中,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以初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活动为例在感恩教育中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这就同时要求教师吃透领悟教材的思想感情,挖掘表象背后的深层次“感恩”因素,并紧密结合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有效提升授课的效果及其感染力。同时,注重将情感体验过程紧密围绕教育素材展开,涉及感恩题材的素材大多文质优美,适宜在不断的朗读中加以回味和体验;其次,在想象中去领悟和洞悉真谛,很多蕴涵着深意的文章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感恩思想的传递,与其说是传授,不如说是引导和感悟将教师引导和学生的感悟相结合,拓展学生独立思考和领悟的过程,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利用活动资源深化感恩教育
        不管是对教材现有资源的进一步挖掘,还是将情感体验应用于感恩教育的实践,都是以教师如何“教”为切入点的其最终落脚点还是学生对“感恩”的运用实践,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感恩教育渗透融合到实践活动中去。如通过对自己成长过程中一系列老照片的欣赏来重温亲情,引发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深入讨论学习我们身边的大爱小爱事件,如陈贤妹救小悦悦、最美警嫂“黄武英”等等,她们只不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默默奉献的一分子,但却让千万人民群众心存感恩,通过这些积极素材的整理和学习,也能进一步在课外活动中提升每一个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此外,中外佳节的流行也为中学生抒发感恩情怀提供了平台,如在父亲节、母亲节说一句感恩的话语,在教师节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在感恩节对自己最感谢的人,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等等。感恩思想的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以此促进自己的进一步成长。
针对中学生特殊年龄阶段特征,语文教学对促进其感恩道德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特点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旨在为相关实践工作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江春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2]张婧.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