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琴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第二小学 浙江 温州 325804
摘要: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功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语文的课堂上不能光停留在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德育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整体的发展,为此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发展小学语文育人功能的侧重点相结合,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德育功能这一论述主题,希望为业内同仁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也能够切实解决当前全市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语文教学;德育功能
引言: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语文育人功能不断拓展,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还要让他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德育水平,这样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到铺垫,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对教材中内容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想将二者相互融合,就必须要对当前的课堂教学存在的现状以及德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的意义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德育效果,也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以更为饱满的情绪进行学习。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意义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兴趣为基础的层面,所以作为教师要教会他们对是非曲直善恶进行分辨,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当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的学习有所抵触,他们总是单纯的认为语文课堂就是对字词的学习,而且在读完文章后对文章进行机械的分析,这也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而打造的一种应试教学模式,这对学生的兴趣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新课程改革以后,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育人功能,所以就要提高学生管道的水平,将德育内容与文章进行相结合,并结合课内外的阅读内容进行拓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他的参与水平,也能够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建立起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当前小学教学课堂中的现状
当前新课程改革以后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要做到多元化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同时要融入德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与之前有很大差距,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经历诉说。但是,当前有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唯成绩论的教育理念,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也是一种打击,而且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备课环节,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教学设计中没有德育渗透的环节,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又轮回到了传统应试课堂。实际上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蕴含了许多前人的智慧,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要以教材中的可能为主要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在加强语文教学的同时,提升语文课堂的德育效果。
三、在德育教育中,语文学科的主要优势
德育实际上是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每一篇经典文章或者是经典语段,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行为上的改变,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古典传统文化的渗透,语文教材的编写对于教育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每一篇能够被选入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深挖教材的思想性和内涵性,在讲解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都要对其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挖掘,这样才能够提高德育效果。
例如:《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描述了到北京在过节时的一个热闹场面,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让学生对自己周边的民俗文化有了了解,然后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培养,让学生树立起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能够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情感,每一位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都会经历了许多事情,无论是好还是坏,所以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表达,这实际上也是提高了他们在培育的老师这个主体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面对一个道德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发展不同的看法从而来纠正他们的道德思维,这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传递正能量。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对策分析
(1)利用语文教学内容开展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他们德育水平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对于外界周围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所以如果一旦他们有了错误的得以体验,就将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作为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将道德思想进行内化。
例如: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提高自己人生的效率,学习完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一我们,我们就要让学生来分析一下自己以往对时间的浪费行为,这样才能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监控而且要让学生能够自己体会到他们的错误行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改正自己的行为,做到知识思想道德的同步发展。
(2)利用教材细节增强乡情亲情教育
在人一生发展的过程中,人离不开的各种情感教育,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情感教育,来促进德育水平的提升。让他们明白,世间一切的爱都是美好的,用爱来包容他人的错误,用爱来奉献自己。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包含浓浓乡情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文章来与学生共同感受来自作者的思乡之情,,也可以借助游子友谊这篇文章来感受到来自父母对儿女的眷恋之情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不断的升华学生的情感,当他们对某一事物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他们的道德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发生改变,而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诗歌的情感深入挖掘能够让课堂更加直观形象也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3)挖掘教材中爱国情感教育内容
爱国主义情感是每一个国人都需要树立的,在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想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感,就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多方面的创新,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是讲述了在抗战期间,五位壮士面对敌人宁可牺牲也绝不投降的一篇文章,这体现了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感;《开国大典》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天时的壮观景象,所以将两篇文章的内容连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如果没有五位壮士的壮烈牺牲,就不会迎来今天这样的新中国,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来观看视频,感受一下开国大典时那种全民机动沸腾的场面,也让学生来感受一下狼牙山五壮士跳下悬崖那一刻的大义凛然。
(4)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身正为范”为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行为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让自己加以注意,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之间起变化的,师生关系面对学生所出现的道德问题,教师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纠正,只有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结束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满足我们的思想性来帮助学生,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也能够促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实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亚芳,郭丽梅,任殿星.饮水思源立德树人——关于有效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中初中教师教研版),2017(13):139-140.
[2]尹树峰,杨浩文,范英杰.德育这壶水如何达到沸点——关于“立德树人”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外国语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7):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