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1期   作者:孙龙斌
[导读] 在书籍的世界里,随着我们一次次的遨游和畅想,

        孙龙斌
        江苏省高邮市卸甲初级中学,江苏  高邮  225643
        摘要:在书籍的世界里,随着我们一次次的遨游和畅想,我们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次洗礼。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还收获了人生的智慧。是阅读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是阅读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中学阶段,我们必须重视和落实阅读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素养
        阅读既是文明的载体,也是一种享受,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会让我们受益终身,也会成为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初中生的语文教学工作,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素养,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及理论学习,仔细研究与实践。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材中的文章是开展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吃透教材,立足初中生的生理特点和兴趣偏好来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生字生词的学习,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感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在语文教材中,古诗词言简意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是培养中学生阅读素养的良好载体。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阅读的主题,教师不妨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形象、具体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的《水调歌头》,这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作品是写中秋的经典,历来被人们所称颂。如何帮助学生准确体会其中的主题,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以视频的形式播放苏轼的人生经历,利用幻灯片展现中秋佳节的圆月之景,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苏轼生活的时代,感受作者的千愁万绪,以及愁绪之下的旷达胸襟,在作者的引导之下获得一些人生的哲理。
        二、开展课堂互动,激发学生阅读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谈话、分享等方式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鼓励学生针对特定问题发表见解,畅谈自己的感受。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围绕“伟大”一词展开教学,一层层提问,如:“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教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随后,学生们找到了“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所知道”这段话。通过阅读,学生知道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总的评价是“伟大”。教师接着提问:什么是“伟大”?仅两年的师生情谊,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了,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通过启发式提问,并以“伟大”一词当作纵线贯串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学生的思路朝着教师的预期方向循序渐进地发展。
        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说,也要给学生“说”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忠实的听众,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听学生的看法和思考,是对学生学习进度的一个很好判断。当然,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高效、自主地参与思考、分析、朗读、品味、感悟等,这样充满互动和愉悦的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推动中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三、读写结合训练,拓展学生阅读学习
        除了课堂阅读学习,教师还可以基于学习到的知识内容设计一些小练笔,将阅读课堂延展到课下写作,通过读写结合巩固学生阅读所学,推动学生学会“输出语言”。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阅读和写作两个学习模块的界限,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纳,进而实现融会贯通。
        例如,教学完《水调歌头》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写作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一:关于中秋节这个题材,不同时期的文人墨客创作出很多作品,请大家想一想自己曾经学过的或者课下看到过的诗词,一起来背一背,写一写。活动二:李明的妈妈十分想念外出上学的儿子,如果让你引用《水调歌头》中的一句来劝她,你会怎么说?活动三:同样的一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叹,苏轼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个人面对同一轮明月,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感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请你写一写自己的思考。以上一系列读写活动都是对学生学习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词知识,训练其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逐渐完善学生的阅读知识结构。
        四、开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开展课外拓展阅读要求语文教育者必须遵循课程改革的精神,立足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材内容,通过拓展延伸、勾连、对比、创造、发现等方法延伸阅读学习,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在多样化的文本阅读中,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对比,推动中学生主动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如阅读完《孔乙己》,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教师可以拓展引入鲁迅先生《呐喊》的其他篇目;再如阅读《孟子》,教师可以顺势勾连《庄子》的一些文章,在对比阅读中引领学生感受两位大家的不同风范,感受他们在设喻说理上的特征。
        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从一篇阅读到多篇阅读的转变,比较常规的方法是立足课文文本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故事情节等,找到一个切入点代入课外的文章。如在题材方面,同是说明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说明对象下文章的不同点。当然,阅读拓展还可以由语文学科拓展到其他学科,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学习方法。最常见的是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融合,教师若在课堂上引入《史记》等历史著作中的选文,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语言知识,更能在多样化的文本阅读中了解古今国家的发展历史、伟大人物的生平经历以及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更重要的是借助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等。阅读教育对中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生活的智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吴振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才智,2020(1).
        [2]刘磊.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9(33).
        [3]黄敬轩.浅谈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