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莉
甘肃省会宁县第二幼儿园
摘 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领域迎来了更高的挑战。作为幼儿学习生涯的基础,幼儿园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要求幼儿教师积极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此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基于此,以下就幼儿园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相关探讨,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在新时期下,幼儿园应当全面挖掘和开发本土化资源,找出其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契合点,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那么,在幼儿园课程教育中,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实施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呢?具体路径如下。
一、挖掘本土资源,整合课本知识
就本土化资源来说,指的是幼儿园所处区域的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生态资源,如本土地理、民间艺术等,这些都是较为常见的本土化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幼儿对这些独具乡土气息的资源耳濡目染,是不陌生的。对此,幼儿教师就可以将幼儿园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将其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使幼儿在熟悉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及新型技能[1]。例如: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某些地区有剪纸,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可以组织幼儿展开实践操作,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幼儿自主动手剪纸,以此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锻炼幼儿的大脑。由于剪纸是该区域的特色艺术形式,对此幼儿的长辈对剪纸这项技艺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把握剪纸的方法和技巧。需要说明的是,本土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此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本土化资源的功能。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善于本土化资源的渗透,让幼儿接触和学习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受益终身。由此可见,本土化资源可以为幼儿创造大量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习中积极探索,从而理解和消化,对幼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二、开发自然资源,回归教育本质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到,幼儿教师应当让教育教学回归真实生活,使幼儿回归大自然,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2]。对此,幼儿教师就可以将幼儿园内的自然资源利用起来,以此组织幼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幼儿园内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树叶、石头、蔬果等,幼儿教师就可以将幼儿组织起来,带领幼儿寻找这些乡土材料,并且将找到的乡土资源收集起来,以此作为校园环境的创作工具,邀请幼儿一同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如:将一些收集来的石头铺在小道上;将一些树叶制成了树叶展板,将其展示在幼儿园长廊当中;此外,还有许多蔬果展板、沙子展板……幼儿园一下就变得更具本土化气息。在上述过程中,幼儿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奥妙,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总体而言,本土化资源极其丰富,自然资源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自然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给幼儿提供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让幼儿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向往美好的生活,并学会爱护、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
三、利用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化
不论是哪个区域,都会有一段独特的历史。如若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对个人生长区域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就可以使幼儿的情感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这对于幼儿今后的成长发展来说,是极其有利的。例如:当地有许多文化典故和历史故事,幼儿教师就应当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给幼儿介绍当地历史故事、文化传统等,如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一同带领幼儿去参观当地的文明古迹等,让幼儿在感悟当地历史的同时,切实的体会到历史文化的价值与魅力所在;使幼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历史故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不仅如此,还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让幼儿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由此可见,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幼儿接触和学习当地文化知识,树立正确学习习惯,是幼儿园教育领域中切实可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幼儿教师应当深刻地认识到本土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具体来说,可以从挖掘本土资源,整合课本知识、开发自然资源,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利用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化三个方面出发,以此组织幼儿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则能够更加顺利地达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覃小丹, 彭思思. 浅析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长江丛刊, 2018, 000(023):295-296.
[2]任春茂, 康华明. 基于茶文化的幼儿园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以湄潭县为例[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0, 022(002):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