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七里街道办事处留马山小学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观察力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二、钻研教材,培养学生观察意识;三、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四、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五、培养观察力,形成知识体系;六、培养观察力,发展学生思维和智力
【关键词】观察力 观察方法 观察习惯 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目标更加明确,要求老师教学能力转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做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除了生活的无意识的观察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主阵地。注重学生的认知变化,老师要掌握好小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掌握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思维的发展规律指导教学活动。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要有一氛围,要有内容、有空间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对观察产生兴趣。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钻研教材,培养学生观察意识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中要深入分析当节课除了学生除了知识的获取外,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表象看实质,分析教材中设计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老师要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设计符合本班学生的教法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观察习惯。
三、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
小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观察能力不是先天性的遗传,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是在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活动,积累一定观察经验的基础上锻炼出来的。
四、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是主导,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方面,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操作,鼓励学生多参与。小学生思维活动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学习知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自己掌握、发现,有利于理解掌握知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五、培养观察力,形成知识体系
六年级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理清脉络,形成体系。体会理解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和本质。培养数学思维促进各方面能力发展。在除法、分数、比的教学中学生发现这三种虽然意义不同但它们本质是相同的。在整数情况下书写格式也是一样的,所以通过观察学生很清楚了解掌握了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发现它们基本性质本质却是一样的。对这个部分知识理清脉络形成了体系。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
六、培养观察力,发展学生思维和智力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学生从小就认识但是都停留在感官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教师都是从实物图认识过渡到抽象图,头脑在进行处理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观察来了解立方体的特征,而后对这些特征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抽象图。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现象在实物图认识中,学生从不同角度很清楚的观察到每个面和相对应的面。但在抽象的展开图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位置相对应的面不是很清楚。对于这种现象解决就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头脑中形成转化意识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上,从而发展空间想象力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以使我们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解题更加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