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演寒
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了数学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有效融合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枯燥抽象的概念和复杂曲折的思维过程,能以直观生动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设计中?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整合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数学知识会给人一种抽象的感觉,所以学生会害怕。信息技术运用具体的图像教学手段,或以声音、图片、动画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内容清晰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有乐趣感,解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生动地呈现图片、视频和动画,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这种新颖有趣的教育模式完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强烈,令人印象深刻[2]。例如,教师在学习“小数圆认知”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屏幕模拟交通信号灯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红绿灯信号灯并不陌生,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路口看不到真正的信号变化。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利用视频图像来显示真实的信号变化,实现场景再现。视频画面中红色、黄色、绿色信号灯的规则交替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为引入“小数循环识别”这一新课程奠定了基础,成功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完成数学思维建模。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主题,以视觉信息技术为载体,有计划地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利用PPT展示图片,利用视频亭展示实物和习题,利用微课堂制作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促进小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据模型和公式是教学的难点,抽象推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使抽象公式动态具体,直观地展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从而真正绕过类比[3]。例如,在讲授圆柱的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v=s×h公式,原因是他们没有理解公式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的全方位、多视角的三维动态图,并用这种方法以帧数的方式对圆柱体进行分解,充分还原其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这个动态而具体的过程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优化了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海量的信息和强大的搜索功能,丰富了数学教学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音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搜索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学习的知识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例如,在学习“圆周率”一节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古人对圆周率研究的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常识,了解圆周率的由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4]。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动手实践,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理解人民币”部分时,通过信息技术呈现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货币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货币文化的发展史。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因此,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中贴近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出熟悉、有趣、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素材,达到“数学知识生活,生活知识数学”的目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亲密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比如,我在教“数学活动课”时,用多媒体播放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帮北碚买可口可乐:大瓶1.25L的可口可乐,售价5.6元;小瓶500毫升,售价3.5元。参加北碚区学生聚会,至少2升,请设计一个最经济的购物方案。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购物计划[5]。网络使生活变得美好,信息技术使学习更容易。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果。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生动活泼,建设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思维难度、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公式推导得比较抽象,如果采用一套三角板、一个指南针和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很难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不好。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不能理解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展示学生经验的方式,进而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知时”教学中,学生在1:00=60分钟左右处于半理解状态,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因此,我用多媒体来展示龟兔赛跑的情况,把钟变成12棵树,作为龟兔赛跑的路线。然后我设置动画时间,尽可能多地让乌龟和兔子赛跑[6]。当快跑的兔子跑了一圈(60分钟),慢乌龟只跑了两棵大树之间的间隔(1小时)。通过龟兔赛跑的演示,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降低了教学难度,也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和学生的难度,突破了重点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及时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在讲授“比较”内容时,多媒体大屏幕上会出现“大象、麻雀、狗在游乐场一起玩跷跷板”的场景:大象和狗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大象把狗举得很高;同样,狗和麻雀坐在两端分别跷跷板,狗把麻雀举得高高的。视频中可爱的动物形象自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这段视频,抽象的“比较”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变得非常容易理解。在这部分教学中,“轻”、“重”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知识点非常抽象,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重点是抽象。将信息技术与这些知识点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呈现视频,将静态的抽象想象转化为动态直观的画面,使学生能够轻松轻松地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代教育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是当代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应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探索研究成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慧.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J].2018.
[2]王拥军.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3):48.
[3]周长发.信息技术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110~111.
[4]李美蓉.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优越性[J].安徽教育,2015(3):15~16.
[5]李小春.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0):68-69.
[6]张艳茹.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合理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0):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