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这般,与文言文渐行渐近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3期   作者:黄琼
[导读]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黄琼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东城小学  442100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统编语文教材把更多传统文化内容编入其中,让更多小学生学习经典作品。而这最终的表现是古诗文篇目增加80%。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增加。钱梦龙先生却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如何快速减轻新增古诗文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丞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文言文是学生学习古文的起步阶段,“不好读、难理解”的实际情况成了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学习热情。因此,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上。在文言文教学前,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成为“乐学者”。教学中着力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体味,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朗读、理解、记诵。最后,文言文教学也要拓展迁移,讲究学习的时效性和趣味性。
        一、激趣为先,消除畏难情绪。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幅提升。对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确实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在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教师要提前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变成“乐学者”。
        二、以读为本,体验学习乐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读,是千百年来不断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经验。小古文只有“读百遍”,才会“义自见”。因此,古文教学的味道就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受其无穷韵味。
        1.率先领读,读准字音。古代大学者朱熹说过:“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文言文生涩、拗口、难懂,其朗读难度远远高于现代文。对于才接触文言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我不敢尝试让学生自己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时候,我会选择先领读。在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司马光》时,我首先领读,并配上摇头晃脑的动作,意在暗示学生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学生愉悦模仿,读得兴趣盎然。如此几遍下来,学生便轻松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读文言文,原来如此简单有趣!
        2.适时范读,读出节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朗读时,不但要读准字音,关注音变,更重要的是正确断句。这一环节,我不再机械领读,而是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老师在哪儿停顿了,试着画上节奏线。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画的节奏试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引导学生对长句和难读句子进行范读点拨。
        3.自由散读,获得体验。

在领读和范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节奏、音韵和停顿的感悟不断加深后,让学生通过散读获得语感,并且领会到文言文的大概意思。在进行散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由复读,能够读出不同的韵味,获得不同的体验。
        三、渗透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所谓中学生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似乎不仅仅是调笑的段子,更是现今中小学语文学习现状。在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尤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小学文言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在朗读理解中,还是要潜移默化渗透学习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
        1.结合注释。《司马光》是小学三年级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好教材资源,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再稍作点拨和指导。
        2.借助插图。三年级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里的“折枝”是什么意思,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上一根被李子压弯了的树枝,问道:“图上是什么,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孩子们很自然看到了“李树上长满了李子,把树枝压弯了。”我欣然赞扬道:“你们真会观察,这就是‘多子折枝’。”再如理解《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的“株”,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图上有什么?兔子撞在哪里死掉了?这样很容易就理解了“株”的意思就是“树桩”。
        3.组成词语。《囊萤映雪》中“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里面的“勤”“倦”“通”这三个字,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勤’可以组成什么词?”学生纷纷回应“勤劳、勤奋、勤勉……”我紧接着问:“这么多词语,哪个词放在文中更合适?”学生很快明白这里的“勤”就是“勤勉、勤奋、勤学”的意思,而“勤劳”用在这里不合适。我告诉他们,用这种组词的方法,也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4.朗读想象。这里的“朗读想象”既能落实“朗读”,又能促进“理解”,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在学习“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时,让学生想象夜晚萤火虫漫天飞舞的景象,以及车胤捕捉萤火虫、装进袋子、刻苦学习的情景。通过想象和朗读相结合,车胤刻苦学习的精神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以夜继日”的文本也得到了理解。
        四、拓展迁移,提升语文素养。
        要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仅仅依靠课本里的文言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还要善于深挖教材、整合资源,把课外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进行整合带到课堂中,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朗读理解、背诵积累,以拓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学生改编课本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在文言文教学的道路中,尊重学生自身感受,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学、会学的状态中,与文言文渐行渐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