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燕秋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 410000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实现了从传统事务性告知到情感型互动交流的转化,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新纽带,开启了家校互动的新模式。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章立制,切实加强对班级群的管理和优化,让其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牵引”功能,打造家校共育良好局面。
[关键词]班级群管理;家校共育;班主任行事准则
如今,家校沟通渠道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QQ群或微信群(以下统称为“班级群”)。老师发通知、留作业等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家长也可以通过语音、图片、视频功能第一时间直观生动地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让家校双方真正实现了“省时、省力、省钱、省心”的实时互动,实现了家校教育的双赢,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班级群也如此——用得好,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徒增烦恼。因此,如何管理好班级群,让其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牵引”功能,打造家校互动良好局面,是班主任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一、端正态度,讲究方法,牵住“牛鼻子”激发新动能
班级群的设立,让老师和家长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进行全方位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密切了家校合作关系,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家长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老师不得不在忙完每天的教学任务后,还要挤出时间和精力去一一回复,有时候忙到大半夜还停不下来,严重侵占了老师的个人时间和私人空间,使得有些老师对建立班级群的积极性不高,就算建立了也不想花过多时间去看,看了也很少回复。这种鸵鸟战术看似回避了矛盾,却非常要不得。班级群本身也是一个舆论场,有可能一些家长由于某些个人原因对某学科老师存在不满,在群里振臂一呼,其他家长纷纷跟帖,很多人容易在“集体无意识”状态下出现语言暴力等出格行为,甚至谣言满天飞,让学科老师承受本不该有的压力。久而久之,家校之间就有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既辜负了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也严重影响了家校共育。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矛盾,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群的时候就必须善于牵住“牛鼻子”,抓大放小,有的放矢,不需要“事必躬亲、有求必应”,也就是说,班主任要厘清哪些问题是不用回复的,哪些问题是必须及时回复的。比如,如果班级群里有家长问做什么作业、穿什么衣服、带什么用具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大可不必回复,毕竟相关通知和要求都已提前下发到班级群,完全可以自行查阅或家长间互相询问;如果班级群里出现师生矛盾、家长投诉、学生安全之类问题,班主任就要及时回复。只有这样,才能让班级群的管理更加高效。当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班主任也要保持“充电”状态,及时学习一些信息传播学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以便更好地应对危机,引领班级群健康发展。
二、教师主导,建章立制,奏响班级群和谐乐章
日常教育实践中还有一个现象——有的班级群变了味儿——有些家长在群里“炫富”、“拉票”、“做微商”、甚至分享子女吃喝玩乐、享受奢华生活的照片,引发攀比之风;还有些家长有事没事就在群里聊各种话题,导致群内信息泛滥,而真正关于孩子成长的信息少之又少。为杜绝这一现象,在开学之初,班主任就应该亲自主导班级群的建设工作,规范群言论,并向家长明确建立班级群的目的在于方便家校沟通和交流,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一)确定班级群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班级群可以有很多类型。班主任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班级群,以便实现各种群的最大效能。比如,根据班级群成员身份可以划分为:
1.“家长群”,群里面只有家长和老师。优点是讨论空间自由充分,不存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问题;缺点是由于角色相对单一,班主任在有些事情的拿捏把控方面容易被动。
2.“家长学生群”,群里不仅有家长和老师,还有学生。优点是有了学生的存在,家长和老师的言谈举止都会更加自律,学生也会更加在意自己在同学家长心目中的形象——有一次,我准备把学生常规记录表拍照发布在班级群,以示对调皮学生的警醒。一位平时比较“疯癫”的女孩位列其中。她特意找到我说:“老师,这次能不能先别发?到时候别的家长都认为我是坏学生,不让他们的小孩和我玩了,我后面几天好好表现,可以吗?”社会心理学上的“群体压力”在小小的“班级群”得到了生动演绎。
3.“学生群”,群里面只有学生和老师。优点是没有了家长的存在,氛围更加宽松、活跃,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制定班级群公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了班级群公约,每个人的言论才能更加规范,班级群的氛围也才能更加风清气正。笔者班上的班级群公约如下:
1.本群仅用于作业的分享、通知的传达、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家长教育方法的交流,不用于请假、投诉、解决矛盾等,确有需要的,请拨打班主任电话;
2.请所有群成员将昵称统一改为“孩子名字+家长称谓”;
3.群内发布的通知,家长看到后无需回复。
有特殊要求,老师会另外说明;
4.禁止发布没有根据或未经核实的信息、传言;
5.禁止发布诋毁国家、社会、学校、班级和老师、学生的言论;
6.禁止发布炫富、拉票、广告类信息;
7.每日12:30—14:00和21:30—次日8:00为禁言时间,以免影响大家正常休息;
8.每周五下午为学习交流时间,欢迎大家发起讨论话题、分享学习心得,共同促进家校共育效果。
制定了公约,就需要大家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对违反规定的,要及时在班级群里提醒,并妥善处置,让大家引以为戒。
三、家长主动,群策群力,打造家校共育“加油站”
一花不成春,独木难成林。班主任要以欣赏的眼光、包容的心态充分调动家长们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为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建言献策。
(一)主动分享教育资源
一般来说,家长们都比较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平时也会关注一些教育类公众号,积累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和文章。家长应该主动把这些文章适时分享在班级群,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二)主动沟通学生情况
家校交流是双向的,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老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家长应该主动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状态,让老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解决好相关问题。
(三)主动交流育儿心得
家长不仅要与老师有良好的沟通,家长之间也要多进行育儿经验的交流和探讨,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把握细节,优化功能,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沟通渠道的畅通,为双方合力育人提供了保障,但班主任如何把控好管理细节,进一步优化班级群功能模块,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家校互动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些管理实操细节,笔者提供“六做六不做”行事准则以供参考。
(一)“六做”,即六个应该做到的方面
1.编写有温度的群聊信息。新媒体时代的家校交流从传统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变成了线上远程的文字交流,失去了传统交流那种丰富的表达,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文字,容易让人觉得冷漠,没有温度,所以我们可以在文字信息中插入一些表情符号作为辅助,使得交流更加亲切,还可以避免误解,同时,文字信息尽量言简意赅、避免错别字和病句、错句等。
2.制作“栏目化”的班级情况汇报板块。班主任每周或每月指定一位学生为班主任代理人,将班级情况汇报制作成“班群星播客”栏目定期播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班主任从具体事务中抽身出来更好地管理班级,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情况汇报之后附上“一周热点事件”的感悟或是推荐一本好的书籍、一部精彩的电影等丰富栏目内容,让形式化的总结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发送“定制化”的私信留言。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合在班级群中解决,个别问题需要个别处理。私信留言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间隔性地交流,既省时省力,又可以通过交流过程的反馈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进行一次摸底。
4.与任课老师积极联动。一个班级的管理好坏,绝不单靠班主任的个人努力,还离不开每位任课老师的辛勤付出。如果在班级群里班主任一人“舌战”数十位家长,不仅会让班主任产生“势单力薄”的孤独感,而且家长也看不到任课老师的辛勤付出,进而容易产生误解。任课老师除了发布学科成绩,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分享一些有趣或对学科有益的文章,帮助学生、甚至家长们开拓眼界。
5.利用好手机的相机功能。图片和视频最能直观展示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在校情况。例如,生地会考是生地老师及班主任非常辛苦的时刻,班主任可以拍摄一些反映老师辛勤付出、学生努力学习的照片或小视频分享在班级群,展示老师良好形象,传播学校正能量,融洽家校关系。
6.分类整理QQ群相册。老师可以把学生在校园内丰富多彩的生活用照片记录下来,如军训、做操、跑操、朗诵、运动会,还有各种奖状证书、优秀作品等等,梳理分类并及时上传到QQ群相册,可以吸引家长围观、点赞,促进大家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把握孩子的脉搏。例如:笔者的1514班QQ群相册就分为“奖励奖状类”、“活动类”、“班级常规类”、“优秀作业类”等若干文件夹,家长们可以随时查阅或下载。
(二)“六不做”,即六个不应该做的方面
1.不该在班级群强势点名批评学生或公布成绩排名。这样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让家长感到不自在,容易引起家长和学生的反感,不利于家校沟通。
2.不该每次只发布优等生或表现优异学生的照片。这一点很容易被老师们忽视,因为老师很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拍的很多照片都是自己比较喜爱或者善于表现的学生,其他不太突出的学生往往没有露脸机会,这样导致有些家长在班级群中永远都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照片。
3.不该做“甩手掌柜”。老师不能把考试成绩往班级群一扔就撒手不管,而应该向家长多提供一些相关信息,比如本次考试难易程度、班级整体考试情况等信息,让家长对孩子成绩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掌握。
4.不该做“传声筒”。班主任不能把学校或年级通知只是作一个简单地转发就万事大吉,而应该先区分信息的轻重缓急,急事急办,不急的可以待收集整理后打包发送到班级群,更加有条理。
5.不该随意转发未经考证的信息,以免造成家长不必要的担心。
6.不该过度依赖班级群。班级群里可以看到学生在校的一举一动,但面对面的交流才是最好的沟通。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实现了从传统事务性告知到情感型互动交流的转化,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新纽带,开启了家校互动的新模式,但班级群的线上沟通仍然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真诚交流。因此,我们这里强调的不是让班级群支持的家校互动取代传统的家校互动,而是通过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加强班级群的管理和优化,让其与传统家校互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进一步拓展家校互动渠道,打造家校共育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章深婷,陶然.微信在小学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第6期.
[2]郁琴芳.家校合作视角下教师新媒体素养:内涵、结构与价值[J]. 教育发展研究,2015,第24期.
[3]章其帮.教师面对QQ家长群问题的解决之道[J]. 教学与管理,2015,第3期.
[4]邓薇.借助微信朋友圈和QQ群建立英语辅助教学模式的探索[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6,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