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妍
天津市东丽区金钟小学 300240
摘要
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与多样形式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将小学语文教学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审美能力的发展、做人处事智慧的形成大有裨益。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读物的适当补充,识字、写字教学与传统汉字文化的结合,丰富读物的朗读形式等多种形式将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进行实践。
语文作为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一门学科,其交际工具与人文工具的学科属性对学生文化积淀与学识素养的奠定与提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文化作为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它的丰富内容与多样形式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充分的、源源不断的养料。我们国家的小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可见我国汉字的识字、写字教学历史悠久,在周朝教师就已经通过分析造字、用字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识字。
小学阶段是学生入学的开始,将小学语文教学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审美能力的发展、做人处事智慧的形成大有裨益。身负“传道者”角色的小学语文教师,理应结合自身的理论修养、气度学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收能力有意识地将合适的传统文化内容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垫定坚定基础。
一、传统文化读物的适当补充
小学低段的儿童,正值7、8岁的年纪,他们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对朗读有一种天然的喜爱,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音韵感强的传统文化读物,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可以利用本班的晨读时间,诵读《笠翁对韵》,长久坚持下去,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听说读能力的培养,益处良多,也为他们中学阶段的诗文鉴赏水平埋下了“伏笔”。
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简短的二十四字,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穿戴细节说的十分清楚明白,这种以歌谣的方式提醒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二、识字、写字教学与传统汉字文化教学的结合
小学生学习语文是从识字、写字开始的,汉字的习得是后面各项学习的开始。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拓展学生汉字习得的效用。汉字被誉为灵动的画、优美的诗,因此遵循汉字的造字方法来进行识字、写字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汉字的音、义、形的特点,可以选择韵语识字法、字理识字法和图示识字法进行识写教学。
韵语识字主要针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易于记诵的特点。它利用汉字的押韵特点、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快速记忆的原理、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常用字,保证基本的阅读需求。将常用字组成常用词,把常用词编成短小精悍、合辙押韵、有情节、有趣味的韵文,使学生在短期内轻松愉快地认识大量汉字。[ 姜兆晨.韵语识字实验报告[R].中国学能教育,2010:10.
]韵语识字为儿童提供了字义场,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也创造了条件。对刚入学的学生在初次识写生字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
①一人大,二人天,日月明,小大尖。
②木子李,羊女姜,言午许,弓长张。
③足包跑,田力男,门口问,又欠欢。
字理识字则利用汉字的图示,帮助儿童在文字符号和事物之间建立起记忆的桥梁,儿童的丰富想象力会大大降低死记字形的耗时耗力,也能通过汉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①在教授“走”字的时候,可运用图示法进行字理识字。
“走”字的甲骨文的上半部是“夭”,下半部分是“止”。“夭”是一个头向前倾,甩开胳膊张开双腿向前跑的人,“止”是脚的象形。两字合起来表示“跑”的意思。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人在张腿跑,地上留下脚印。[ 余家骥.说“走”“奔”“行”“步”[J].北方新报,2012(10).]
有选择地进行字理识字,在识字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学习到其他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从山水植物、古代仪礼到典籍制度、风俗习惯,字理识字法可以以一种以点带面的形式帮助学生畅游传统文化的海洋。
二、读物朗读形式多样化
小学低段正是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期,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以及补充读物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分小组、师生对读、生生巡回接力读或是男女生互问互答等多种方式的诵读,来增添学生吟诵的乐趣,这也有力地避免了部分学生的倦怠心理。
如:师读“白日”,生对“依山尽”,
师读“黄河”,生对“入海流”。
师读“欲穷”,生对“千里目”,
师读“更上”,生对“一层楼”。
如此欢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就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达成背诵的学习目标,也会对学生学习态度这类非智力素养的提高有所帮助。
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合理开发和课外资源的巧妙运用,于学生、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其重要性、适切性都是举足轻重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并持续地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这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总结和创新,浅以此文试论小学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希望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郭继承.文化的传承与弘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3]周玉衡.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4]余家骥.说“走”“奔”“行”“步”[J].北方新报,2012(10).
[5]姜兆晨.韵语识字实验报告[R].中国学能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