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海燕
湖南省娄底市第四完全小学 417000
摘要: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作为重要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还要深入学习、时时充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增强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效率,适应当下时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感;图形
数学是锻炼人思维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学习是已有能力和经验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蕴含了大量形体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小学生由于自身经历和经验的限制,使得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欠缺,对物体的大小、形状、结构、位置关系的想象能力有待于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即拥有空间观念,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空间概念应先由物体特征出发,抽象出图形表象,再想象出所要描述的实际物体的方位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运动及变化等。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阶段。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已经将数字和图形结合在一起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回忆、描述、画图、拼摆、分析,变抽象为直观,锻炼动手能力,手脑并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可以从熟悉的、感兴趣的、充满好奇心的内容开始,在空间能力培养中尽量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发展其认知结构,帮助他们建立空间观念。笔者在教学《认识面积》时,由“面”字引入,学生从周围熟悉物体(路面、桌面、书面、墙面)上找出面并交流汇报,老师适时出示木板(粗糙的)、地球仪、水杯(侧面凸起)等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当学生接触到桌子的面时说出“这个面是平的”;接触到地球仪的面时说出这个面是弯曲的。类似这样的认识未必全面,但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所涉知识的基本特点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增强了学生对面的认识,学生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有这样一句话,“生活来自于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但是在学习数学的这条道路上,很多人都披荆斩棘,对其“敬而远之”。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很枯燥、很难学的学科,学生如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数学的方法,那么他们就会很难入门、也会难以掌握其中的精髓。笔者在教学《认识面积》时,老师问他们桌子、字典、地球仪等东西的面都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往往会得到学生积极的回应,因为学生通过自己最直观的接触,在心中已经形成对面的基本认知。
老师在授课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面画出来,这是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通过画图练习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些活动都要以观察为基础,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在仔细的观察物体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认知冲突助推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发数学的学习过程可以认为是“冲突”不断的发展过程,教师应该善于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制造认知冲突,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这就要求老师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把学习变成一种主动行为。在介绍《认识面积》的相关内容时: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或用将两个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重叠来比较面积的大小,当两种方法都不能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用一种小的图形做标准去测量,近而想到正方形、正三角形和圆形。通过观察发现正三角形、圆形不能完全铺满图形,无法准确得出一个图形面积的测量值。而正方形却能满足要求,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摆放时无需考虑方向和位置问题,因而面积单位取作它更合适。教师通过认知冲突的教学活动,借助新旧知识的差异,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所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大多数学课堂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因课程任务重等原因,教师只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也因考试等压力大等原因,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到的东西往往是老师帮他们总结整理的做题模式,规范步骤。从来不考虑它们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
四、丰富学生的表象认识,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课堂上老师们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平台使抽象内容具体化,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的活跃、丰富多彩,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信息技术发展飞速,各式各样的教学软件走进中小学生的视野,微课发展迅速,把微课融入到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早已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老师们慢慢接受了网络授课方式,熟知了网络教学环境。笔者在教学《认识面积》时,当学生对面积有所困惑时。利用网上搜集的大量关于面积的图片制成PPT,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学中将两个长方形面积重叠比较时,利用教学平台动态显示物体重叠比较过程,让学生感受重叠的现象,在其脑海中形成表象。教学中只有不断地积累直接经验,形成丰富的表象,知识的理解才能达到质的飞跃,空间观念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总之,教师需要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数”和“形”理解,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体会两者带来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从图形到数字、从数字到图形的转变中了解到数学问题的实质,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思维水平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此来增强其理解力,保持其记忆力的长久。空间观念是数学几何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生灵活想象和转换几何图形与现实实物的一种思维能力,也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平面感知能力的一种较为直接的表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初步建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抽象思维等,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J].小学教学参考,2019(42):68-69.
[2]黄丽芳.重视体验学习培养空间观念——小学“图形与几何”结构教学实例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54):23.
[3]庞亮.用活教材——助力核心素养下空间观念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9(3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