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3期   作者:邹霞
[导读] 核心素养观念对各学科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
        邹霞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棕北中学西区实验学校 610041
        摘 要:核心素养观念对各学科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吸收新的教学观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有助于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探讨了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最优路径,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提高其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促进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探索,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正是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因此构建自主探究课堂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很多益处:第一,自主探究式课堂就十分适合像数学、科学这种实践性强,需要学生有严谨的逻辑思维的课程,其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自主观察和自主思考的意识。第二,小学阶段的教育并不是为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多少知识,而是为了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坚持长期自主学习。第三,小学生对于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但又缺乏耐心,自主探究课堂就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它鼓励学生动手探索、亲身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小学生性格的塑造。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重视课堂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数学作为一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联,真正在数学学习中动手、动脑、用心,并具备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时、分、秒”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实物时钟为例,引入时针、分针、秒针的概念,指导学生学会从表上准确找到时针、分针、秒针,再讲解这三者在表示时间时各代表什么,它们在时钟上的运转与人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家后将时钟定在6点15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分、秒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知识点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关联,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生动的教学导入,构建课堂浓厚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紧跟教学进度,快速掌握知识点。教师要做好课堂导入,找到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连接教学知识点的问题,由此切入新课,以便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求知欲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分数”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讲述小故事:2名同学周末去春游,共带了6个苹果、3瓶水和1个蛋糕。请大家想想怎么将这些食物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最后,每人各分得几个苹果、几瓶矿泉水和多少蛋糕呢?学生根据以往的数学知识很快回答出每人所分得的苹果、水和蛋糕的数量。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每人半个蛋糕在数学上如何表示,由此导入分数教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巧设问题,激发自学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都有强烈好奇心的成长时期,因此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探索心理。老师在教学时,就不妨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意识。
        例如,四年级教材中有《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他们想象不到一公顷会有多大的面积。因此,老师可以把课堂挪到操场,在正式开讲前对学生提问,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大家知道一公顷有多大吗?这时学生就会对公顷产生好奇,老师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织大家去丈量一平方米、十平方米、一百平方米的大小,最后再引出一公顷的换算方式,这样学生就会大致对一公顷的面积有个直观认识。老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励学生不断在问题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
        (三)结合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生活探究积极性
        数学的广泛应用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实践,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到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意义、作用及应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增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其快速理解知识点的意义,并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生活问题。
        例如,在完成了“位置与顺序”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可采取灵活提问的方式巩固学生对上下、前后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方位意识:李明前面坐的是谁?哪位同学坐在李明的后面?教室的墙上挂着什么?教室地上都有哪些物品?可见,合理进行生活化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知识中跳出来,从身边、从生活中找到与书本知识对应的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学活用,边学边用,赋予数学学习以乐趣。又如,在完成了“厘米与米”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提问:我们刚才学习了厘米、米的概念,也知道了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即1米等于100厘米。现在,请大家用尺子量出我们身边课本、作业本、课桌及铅笔等物体的长度与宽度,再想一下,如果我们量出书的长度是20厘米,那应该是多少米?教师还可将生活化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要求学生回家后量一量自己家里电视机、餐桌等物体的尺寸,并在下一节数学课上和大家分享。这种从课内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之,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进行探究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激发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探究意识,并帮助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探索数学知识的内涵。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数学知识的奥秘,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茂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
[2]韦彦杰,邵长超.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