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3期   作者:朱振海
[导读]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展数学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
        朱振海
        湖北省仙桃市郭河镇第一小学     邮编:433013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展数学逻辑思维的关键时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并通过指导和培训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方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促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独立思考;逻辑思维
        提升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颇为关键,但重中之重是老师们要帮助学生培养适当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自主预习,阅读数学小故事。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发地提问,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必须辅助学生形成数学逻辑,鼓励学生使用数学知识求解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数学整体教学水平。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辅助他们形成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的解题思维。通过独立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满足了这个年龄段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对其进行强化理解,逐渐掌握抽象逻辑概念,从而使课堂数学教学颇为高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整块的时间进行问题探究,不能进行逻辑性思维的强化。再加上当前这个背景下许多小学阶段的学生被父母过分宠爱,在遇见困难时通常还没有自己钻研就被父母解决了。这样的后果是随着学生的日益长大,他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几乎不能提升,所以他们变得内向且不愿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使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环境恶化。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一)采用问题引导
        从引导的角度上看,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首先需要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独立思考的概念,知道独立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先从心理上摆脱对教师和教材的过度依赖,产生质疑和批判性思考的念头。然后,通过提问等师生互动,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最终让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新问题时下意识地进行思考,进而独立地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简单乘法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用加法的知识作为铺垫导入。在课堂开始的部分用加法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作为引入的部分,将乘法的式子拆分开来转换成加法,将这些同样数字重复相加的式子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这些特点明显的式子进行计算。在学生完成整个计算的过程后,教师就可以将这些式子按顺序排列起来,提出观察这些式子的表现形式和计算结果的特点,并总结规律的要求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式子的问题,并有意识地探索规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实现学生从加法的思维向乘法的思维转变,进而让学生首先得出乘法就是使加法更简便的一种运算。在学生对乘法有了初步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具有对比意义的加法式子让学生观察。

然后提问:“这些加法的式子可以用乘法来进行替换吗?”学生很快就能得到“不能”的答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式子才能够进行乘法运算?乘法运算有什么特点?学生完成整个的思考过程后,教师再把乘法口诀表拿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利用自己之前掌握的规律对乘法口诀表进行拆分。这样的讲解过程虽然看起来烦琐,加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计算量,但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概念。这样,学生在运用乘法的过程中即使忘记了表中的内容,也能通过思考和推理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才能真正养成学生思考的习惯,逐步提高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一般会把知识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他们不必超出书本范围去思考就能获得知识。想要改善数学教学的效果,老师们必须抛弃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定位自身角色,用启发式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长度单位转换”一课时,老师们可以只告诉学生“cm”化为“mm”的进率,然后要求他们把“cm”化为“m”或者”dm”,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只充当引路人的角色,提供思路想法而不直接告知得数。再如,在讲解小学数学运算时,老师可以只讲解a+b+c=d这一变式,不提供更多其他的变式方式,而仅提供一个例题,如d-c-b=a,让学生用相似的想法去探索求证。当某位学生想到验证方法后,老师可以让他在黑板上写下答案,然后带领学生寻找其他方法,使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分析最优解答。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不仅获得了数学学习上的成就感,而且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后续数学学习也充满了信心。
        (三)联系生活实际
        除了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从教学思路上来看,这与提问引导的方法相似,都是借助于建立知识体系这一核心思想来开展教学。只不过在此部分中教师要更加关注数学问题、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的联系和应用,整体上采用构建情境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解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或数学概念时,可以先为学生构建一个与知识概念相似的现实场景,然后让学生在熟悉的现实场景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这样一来,小学生在认知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就能借助于对具体生活场景、生活问题的熟悉程度和经验体会来弥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将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抽象化和知识化,转变为数学的概念逻辑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提高思维,强化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在讲解数学应用题时尤为适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效果显著。但是,这一方法也有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部分,那就是情境的创设和选择。
        三、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弊端,尤其是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必须对现有的小学数学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智伟.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分析[J].中华少年,2017(36).
[2]李德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J].华夏教师,2018(31).
[3]侯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3).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