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倩
横店一中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初中科学的教育教学逐渐由模糊,经验主导型向细节化,规则化转变,课堂氛围逐渐由沉闷变得活泼,这种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最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育教学。本文以氧化和燃烧一节为出发点,从优化教学设计这个角度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科学课堂的教学转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最优化教学设计
引 言:优化教学设计是提升教学效果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其身份也由课堂的聆听者逐步转变为参与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加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以几个课堂中例子探讨。
一.课堂优化过程
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对于其中的道理却一只半解,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全方位理解燃烧的概念,条件等知识点,我们将教学设计优化成如下:
1.老师在课前准备蜡烛和小烧杯,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从而引出今天的课——燃烧。
目的:引起同学们对于该节的兴趣
2.因为之前已经请同学们预习过课程,因此,在开始讲课之前,会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题,在考察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避免题过于枯燥无味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抵制与惧怕心理,例:
下列灭火方法依据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的是( )
①吹灭蜡烛;②釜底抽薪;③柴草着火用沙土盖灭;④汽车着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木材着火用水浇灭;⑥油锅着火马上盖锅盖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选题依据:
本题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跟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课程的展开是非常有益的。
题目讲解过程:
首先将做题的依据精准定位到书上知识点,引导学生熟悉课本,提高题目的解答能力。本题知识点: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在学生定位到书本上以后,引导学生根据选项找出对应的知识,这个过程可能会有学生完成较困难,希望教师在此过程中耐心引导。
①吹灭蜡烛是利用降温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的原理;
②釜底抽薪,是利用清除可燃物的原理;
③柴草着火用沙土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
④汽车着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
⑤木材着火用水浇灭是利用降温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的原理;
⑥油锅着火马上盖锅盖,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原理;
做完题后对题目进行点评,如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在前一环节已经激了学生的兴趣,因此这一环节进行的会更加顺利,教师要注意转变“填鸭式教学”的思想态度,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 。
4.授课结束后,主要以习题方式巩固知识点,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要求的重难点知识,习题一方面要巩固基础,一方面要提升难度,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下面以两个代表性习题为例:
(1)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室内着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是因为会提供充足的氧气
B.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它接触不到氧气
C.扑灭森林火灾铲除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是因为清除了可燃物
D.在生煤炉时,可点燃木材来引燃煤,是因为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
此题为基础题,不同选项考察的知识不同,但都比较基础,因此适合给刚学完的学生进行基础巩固:
A、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B、根据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规律判断;
C、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D、根据木材的着火点比煤的着火点低
以下是关于本题的基础知识,仅供各位参考:
A、室内起火,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火势更旺,故说法正确;
B、划火柴时火柴梗向上,则火焰会熄灭,是因为温度不容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故说法错误;
C、扑灭森林火灾铲除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是因为清除了可燃物而灭火,故说法正确;
D、木柴的着火点比煤的着火点低易被点燃,所以生煤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故说法正确.
(2)关于提高题,主要是对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
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改通O2片刻,熄灭酒精灯后,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本题的选项涉及颇广:
A.根据磷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B.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C.根据实验①中要排净氧气来分析;
D.根据实验的对比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的设计过程.掌握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要会根据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去分析具体的实验现象.特别注意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基础知识如下: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错误;
B.实验过程②的a中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会发生燃烧,故正确;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一段时间,将空气排净,再点燃酒精灯,才能验证氮气不支持燃烧,故正确;
D.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二.最优化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无可否认的是在教学初期的知识是十分琐碎的,一般来说,学生无法将其系统化理解。要想做到知识掌握理解运用一体化,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厘清知识脉络,了解知识在课本中的重要程度,何为重难点,何为趣味知识,将课本读“厚”。其次,在了解主要内容后,需要抽丝剥茧,找到单元与单元的联系,将课本中的一行行字归类,将课本读“薄”。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内容形象化,便于理解。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最优化教学设计无疑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教学方法是随着教学效果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支撑,教学效果又是一个动态变化,是根据学生理解水平和掌握能力的另一种提现,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教学环节仍处于传统教学向新型教学过渡的阶段,教师对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有了大致了解,但未明晰改革方向,造成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教学重复和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教学设计成为优化教学手段的重中之重。教育是百年发展大业之基,学生是教育的最终服务对象,只有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课堂上的知识,才能将其内化为核心素养,因此,优化教学设计对学生的生活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最优化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下是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初中科学教师而言,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师方面为学生提供最易于理解知识讲解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课下认真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核心素养。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最优化教学设计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