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3期   作者:赵亚娟
[导读]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迅速,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了道德教育、
        赵亚娟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花口初中  7133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迅速,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中“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要求教学资源要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尽量满足初中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则表明,除了价值观的引领,道德与法治课还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对策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初中生道德法制观念的培养受到教育部门与社会的广泛重视。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固定、单一,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程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体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创新与改革,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促使他们的明辨是非能力与道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教学模式滞后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了课程教育效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诸多理论知识,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只关注教育目标的完成,没有切合学生实际来创新课程教学形式,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枯燥,直接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削弱了课程教学的效果。
        1.2忽视实践活动开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素养在学科实践中得到提升。但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没有借助学生身边的实际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使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活动脱离,学生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匹配。为了保证学生道德观念与法制观念的共同提升,教师要关注学生校园生活的细节,积极组织他们参与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活动,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批判性思维的表现及特点
        依据本杰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的观点,思维的六种级别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中表现为:掌握法的一般知识,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国策等,这是“识记”,也就是对具体事实的记忆;理解宪法的法律地位,理解基本国策是依据一定的基本国情制定的,这是“领会”,即把握知识材料的意义,对事实进行重新组织,从而更明白事物的意思;依据所学法律知识,知道远离犯罪,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应用”;面对自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学会捕捉有效信息,理解事物的本质,这是“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从而形成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正确认识,这是“综合”;正确认识和评判热点事件、焦点新闻中各方的态度与做法,明确这样的认识与评判对自己的意义,这是“评价”。批判性思维是道德与法治课要培养的高阶思维,主要表现为大胆质疑和追求真理两大特点,简而言之就是“会思考”“会提问”“会解答”。


        3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途径
        3.1联系生活实际,增加课堂趣味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更热衷于学习充满趣味性的课程知识,固定、单一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味,又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效果。以“关爱他人”为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事例来传授理论知识,举出同学间帮助打扫卫生、帮助解决学习难题,以及学生帮助父母做饭、协助环卫工人推车等事例,使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对知识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教师要借助校园生活环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学校走廊边的经典道德事例、各个班级内的道德与法治主题墙报等,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法制观念的宣传,组织“国旗下演讲”,引导学生聆听道德与法治模范的先进事例,培育其道德内涵与法制观念。
        3.2整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参与度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其他学科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形式融入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展示多样化的故事案例、图片及音频来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让学生投入具体化的情境学习,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与掌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导入一张有趣的图片或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随机抽取学生朗读故事内容,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整个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中的资源,组织学生以角色演绎的方式来再现真实场景,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优势,设置课堂抢答环节,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幻灯片内容来回答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减少作业量的奖励,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参与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
        3.3开展课外实践,培养道德素养
        相比于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更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进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长期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会降低其课业成绩。因此,教师要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在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同时,满足学生对提升实践能力的追求。开展活动前,教师要了解与关注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并积极与其沟通活动形式。在师生达成一致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明确实践活动的意义与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理论知识,使道德素养与法制观念更深入学生内心。在完成关于法律部分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搜集与知识相关的法律案例与相关条例,并开展“我是公正小法官”的活动,让各个小组结合所搜集的材料分享法律事例,展现其权威性、严肃性,让学生学法、懂法、用法,不断增强他们法律观念。在组织法制实践活动的同时,教师可将关注点转移到道德实践教育中,如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参加义工服务、走近革命先烈纪念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还可引导学生进入小区,给孤寡老人送温暖、清扫垃圾、清除小广告等。
        结语
        大胆质疑之后需要小心求证,任何判断都需要建立在合理的证据之上。第一次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找证据,第二次是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断反思曾经遇到的问题去寻找证据。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把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自己发现、自己思考,批判地认识消费者的权益受损情况,并正确导行,知晓处理的恰当方式。在此过程中,引导性的课堂提问带着学生从低级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对事物发展的真实状态作出批判性评价。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分析、看待所遇到的思想、观点、方法等的合理性,不轻信和接受被告知的任何事情,对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吉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中华少年,2019(2):206.
        [2]姜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浅析[J].中华少年,2019(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