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探究学习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3期   作者:李萌
[导读]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物学科在课程改革中突出的三大理念之一
        李萌
        黑龙江省拜泉县新生乡中心学校   164714
        摘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物学科在课程改革中突出的三大理念之一,本文从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出发,从创设情境、探究过程、开展课外活动三个角度,对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物学科在课程改革中突出的三大理念。教材中也安排了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资料分析、调查、模拟制作、设计、演示实验、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结合教材,源于生活,创设探究情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更好的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概念。教师可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实物或标本、模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讲述《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教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如“你和父母长得像吗?”,继而出示一张本班同学和父母的合照,教师适时引导,“为什么父母都有耳垂,而他是没有耳垂呢?”利用生活中经常观察到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导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例如在学习《人体的生殖》一课时用多媒体播放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胚胎发育的3D视频,既消除了学生的害羞心理,又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之中,唤起探究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花和结果》一节中,对于花每个学生都不陌生,但对花的结构知道的就寥寥无几。所以课前,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几种不同的花,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析总结不同花的结构,做到真正的在玩中学。实物教学真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生物学教学中有时候实物很难模拟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发挥模型的作用。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这一知识点抽象难懂,但如果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演示实验中的模型并在课上动手模拟膈肌的运动引起肺的扩张和收缩,形象直观,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同样,在讲述《植株的生长》一节时利用自制的叶芽发育成枝条的模型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动态化,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和理解芽是如何发育成枝条的这一知识点。
        二、对学生动手能力及探索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1.初中生的思维模式正处于一种过渡时期,即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较重,对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较大的兴趣,同时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而生物实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布置生态瓶的作业时,让学生自己创建或帮助同学创建一个小小的生态瓶,并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态瓶中各类生物物质与非生物物质每天的变化,进行思考与总结,或者组织小组间的协作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发现生物奥秘。这种实验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探索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协作交流中,同学间友好关系得到增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的方式向学生阐述生物学的各项原理,让学生了解生物学领域的各种变化,从而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同,在教学时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在更加轻松和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而且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生物知识和原理的探索,使学生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新课改渐渐在全国各地普及,教育部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强调基础、开放、民主、个性,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正是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在中学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学生,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合教材,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初中生物学教材,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但这部分的学习对于初中生要循序渐进。如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学生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都不是很明白,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就是阐述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什么是对照实验,什么是变量等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此时学生已经可以独立自主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但对实验的设计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学生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的探究问题,比如“土壤、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中,学生对探究的环节已基本熟悉,且该实验对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具体给出,所以本实验的重点是放在让学生学会得出结论环节上。
        结束语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地域环境、家庭教育、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的差异,使每个个体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学生,教师要看到他们的共性和个性,看到他们独特的个性特征,看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并将其发扬光大。在生物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沿用之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同一种教学模式强行安在所有的学生身上,把他们教育成一个样子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订教学计划,推进学生的发展,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卢润祥.探究性学习与中学生物教学[J].中学生物学,2019,(1).
[3]李莉芳.议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33):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