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清娅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崇实小学北校 427000
曾有人将数学思维比作“嗅觉灵敏、动作迅捷的猎豹”,顾名思义,数学思维作为一种必备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条件。在当代素质教育中,“核心素养”教育观念是时代化的教育特色,当代教育者纷纷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初步接受教育的启蒙时期,对知识的认识有赖于教师的指引,作为小学数学知识的教育者,教师肩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知识的逻辑化特点,立足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层次化开展课堂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思维。
一、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其他时期存在不同,小学阶段的数学科目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科目,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解决数学问题,而学生在接触数学知识时,常由于思路不畅或思维不强的问题导致解题方法存在偏差,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通过图形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形成逻辑关系,再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所有的老师包括我自己都只会让学生探究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所存在的共性,也就是落实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学目标:一个数各个位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而根本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各个位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我想我们老师可能自己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特级老师罗鸣亮执教的《你知道了吗?》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道理,他让学生借助摆小棒来理解这一过程,很好地利用图形元素让学生产生清晰认知。如:54,让学生摆5捆小棒和4根小棒,第一捆小棒除以3余1根,第二捆小棒除以3也余1根,……看后面余下的小棒5+4=9,前面的都已经被3整除了,余下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肯定能被3整除,其实这就是一个整除的原理。如果在课堂中老师们能发现这背后的原理,花几分钟带领孩子们摆一摆小棒,做到数形结合,在课本原有的基础上往前跨一步,你的课堂就会很有深度,学生的思维也会相应打开。
二、深入算理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依然要落实教师的引导行为上,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依靠教师的教学指引,而教师也要通过抓住知识的灵魂才能有效的进行引导,使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原理呈现在课堂之上,从而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如:《小数乘整数》3.5×3.涉及到计算法则时,老师们都会这样说:孩子们,小数乘整数咱们写竖式的时候要做到末尾对齐,明白了吗?这就是一种规定。但听了周卫东老师的课后,我才发现我们并没有关注它背后的原理,我们习以为常的就是把这个知识点就直接作为一种规定去交待,并不是说这种交待未尝不可,但如果就直接这么规定的话,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
我们来看看周老师是怎么做的。把这个乘法算式还原成加法算式,因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方法就是乘法,有了这个连加的算式,就问:在这个式子当中你看到3了吗?学生肯定看到了3,3.5中就有3,那3个3.5相加这个3既指向整数部分的3,又指向了小数部分的5,它同时指向了两个部分,因此明白了写竖式时这个3既可以对准整数部分的3也可以对准小数部分的5,两种对齐的方法都可以,那为什么又强调末尾对齐呢,那是因为方便的需要,好看的需要,你如果不需要好看不需要方便,对着整数部分的3一点问题也没有。有了这个环节比你那个规定是不是更能让孩子接受呢?其实这里面也涉及到了一个原理的问题,我们老师往往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原理、呈现的知识结构都能很好地落实,但教材中所隐藏的原理老师们是不会去探索,去研究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不能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三、科学引入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如:《认识方程》我校举行教研活动时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一开始就问:“孩子们,什么叫方程?”同学们纷纷举手,因为当下的孩子都知道什么叫方程。第二个问题:你能在黑板上写几个方程吗?很多孩子很快就写好了几个方程,写完后老师加了几个另外的式子在里面,然后标上序号问:黑板上这些式子究竟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呢?孩子们经过挑选练习最后形成对方程的认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呢?总结出首先看它有没有未知数,再看它是不是等式。课上完后,老师们都觉得是一堂很好地公开课,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很好地体现了生本课堂。可后来我又听了周卫东老师的这节课,通过对比,我才发现,我们老师的课堂都只是把课本表面呈现的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像这位老师所教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只是方程的长相,而没有找到方程的魂,方程的本质。周老师是这样教的: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数,他随便叫一个学生问道:孩子,你今年多大?“11”周老师便在黑板上写下了11说:这个“11”对我们来说都已经知道了,在数学上叫“已知数”,再问:你知道周老师今年多大吗?有的孩子一顿乱猜,但基本上都不知道,于是周老师就说:周老师的年龄相对于“11”来说就是个未知数,未知数一般用“x”表示,简单的一个对话,方程里一些核心的词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了落实,什么是已知数,什么是未知数。接着又问:你们想准确地知道周老师有多大吗?但老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你想让老师告诉你什么?一个孩子马上回答:“老师,你只要告诉我们你的岁数与我们的岁数之间的关系就好了。”周老师的这一引导,让孩子们马上找到了方程的本质,已知量和未知量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方程的魂。于是周老师马上出示三条关系:①我的岁数减去37比你大。②我的岁数减去37比你小。③我的岁数减去37和你一样大。让学生根据这三条关系写出算式,然后观察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区别,很明显前面两个是不等式,后面一个是等式,从而揭示方程的概念。周老师的这一教学很好地围绕方程概念的本质,通过建构有效的对话环节,引领孩子慢慢地琢磨表示关系的方程。一个间接的问题马上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让课堂变得灵动而有深度。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成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核心与重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课堂本质,培养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