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
宜兴市屺亭中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213
摘要:德育教育对中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但缺乏关怀的教育很难打动学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进行。应遵循关怀教育理论,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关心学生,注重关怀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健全人格,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本文分析当前德育工作中的缺失,并提出相关策略,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关键词:关怀教育;初中德育;农村
引言:德育工作是长期且重要的育人任务,尤其在初中阶段的教育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若缺乏有效的德育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关怀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手段,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开展思想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进而接受他人的关怀,对于情感和思想认识的发展十分重要。中学生普遍缺乏关怀意识,在关怀教育理论的影响下,中学生也将感受生活中的温度,提高自身思想水平。
一、德育工作中关怀教育的缺失
(一)师生均缺乏关怀意识
关怀是开展德育的前提,教师只有表现出关怀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渗透德育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纪律、学习情况,与学生的交集主要体现在推进教学和落实学校任务方面,对学生课余生活的关心极少,导致师生关系不紧密,班级氛围冷漠。受此影响,学生对同伴、教师表现出的关怀也极少,由于缺乏良好的互动关系,导致德育实施受阻,无法走入学生内心[1]。
(二)缺少平等对话的氛围
传统德育教育中,教师是以管理手段约束学生,要求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说教、奖惩、布置任务的方式塑造学生,导致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思考意识,与教师沟通时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德育教育是传播爱的教育,只有打动学生,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才能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使学生心中有爱,学会主动关心人,而非被动执行命令。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很多教师大谈理想,歌颂崇高的品格,这些知识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细节,要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衔接。脱离生活的德育教育过于形式化,容易激发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反感,初中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外界施加的意识和要求有强烈反抗,只有了解学生的生活,实施贴合实际的教育才能引导学生养成关怀意识。应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以理论知识水平为唯一标准,要综合考量学生的道德和行为,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高道德品质[2]。
二、关怀教育理论下实施德育的策略
(一)重视培养关怀意识
向中学生渗透德育知识时,教师应表现出关怀的举动,要主动关心学生的处境和心理,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进而释放情绪,能与教师坦诚沟通,说出心中所想。教师要在培养自身关怀意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关怀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倾听和包容他人,使学生的个性有所改善,缓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地区,学生的生长环境、个性、能力各不相同,施教过程中能明显发现学生性格上的差异。上学期,班级中有位学生经常迟到,观察学生到校后的表现我猜出学生缺乏时间观念,作息没有规律。于是,我找到学生私下交流,询问学生经常迟到的原因。学生解释自己是提前出门的,但买早点排队的时间不确定,所以经常迟到,也表现出羞愧。我向他分享自己每天早上的时间规划,同时提醒学生早晨要吃得卫生、吃得营养,也要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几次谈心后,学生到校时间有了很大改善,与我的关系也更加亲近,在交流时能主动表达对我生活的关心。尤其可见,培养学生关怀意识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在构建相互关心的关系后,德育教育的影响力也能显著提升,让学生感受到爱。
(二)对待问题学生,要长期持续的进行关怀和引导
我以前带的班级中有一名后进生,他在初一时的理想是做游戏主播,每天晚上都因为游戏挤占作业时间,作业完成率较低。于是,我主动关怀他,了解他的理想,帮他分析问题,虽然实施关怀教育的过程并不顺利,但我能感觉到他开始有意识地改正自身问题。在家访中,我了解到一旦父母管教得严厉些,他马上就产生逆反情绪。于是,我和学生父母讲了一个初中生因抗拒家长的约束而威胁跳楼的例子,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希望学生父母能平心静气地与孩子沟通,先关心孩子,再耐心地引导。每次有科任教师批评他后,我都会找他谈话,关心他的情绪,引导他制定学习目标。他在运动场上为班集体争光时,我也会公开表扬他,使他获得荣誉感,产生上进心。初二下半学期,他的身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让他的学习态度彻底改变。
施工队在该生回家的路上开凿出一条沟渠,由于施工时间晚,这条路少有人走,当天施工队没有立警示标志,天黑的时候很难发现。学生的父亲担心他的安全,就举着手电守候在沟渠边,结果被路过的车碰到,撞伤了腿。知道此事后,该生一直非常内疚,觉得父亲对自己这么重视,但自己的学习却总是让人失望,这次事件反而让他清醒地进行自我反思。在我和其父母的开导下,学生逐渐放下心里包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在他父亲卧床休息的时间里,他每天都陪在父亲旁边写作业,变地懂事又体贴人,并一直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最终成功考上高中。
(三)创造平等对话氛围
学生与教师的年龄、阅历、生活经历不同,在师生交往中经常处于被动受教育的位置,应创造平等对话氛围,让师生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为德育教育开辟对话平台。应安排“自省时刻”、“众人拾柴”等主题活动,通过平等对话渗透德育,激发学生进取心。
在一次“众人拾柴”主题班会活动中,因运动脚步受伤的小军成为大家帮助的对象。小军的左脚受伤,出入校园十分不便,因此大家商量共同帮助小军渡过难熬的恢复期,让他能继续参加集体活动,减少他在受伤期间的孤独感。我认为应尊重小军的想法,于是邀请他发言。小军借此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不希望因受伤而失去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希望在不给班级拖后腿的情况下融入到活动中。其他学生了解小军的想法后积极发言,大家纷纷说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表示欢迎小军继续参加集体活动。在接下来的运动会上,小军在赛场边为运动员保管物品,还踊跃参与投稿,为健儿加油,充分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实施德育时,要给予学生自我发言、平等交流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用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3]。
(四)构建科学评价机制
德育教育的内容广泛,评价的范围也不能仅局限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要向家长传递关怀教育理念,提倡家校共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学校应向家长分发家长报,让家长了解学生应具备的品格的思想,在家庭中实施正确的教育,做出正确示范,引导学生纠正道德问题,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在德育评价体系中,也应该加入家庭评价环节。要提前向家长渗透各项内容的要求和含义,使家长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子女时以理解和关怀为先,进而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学校评价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在校纪律表现、学习表现、行为表现做出综合评价,尤其要对好人好事进行宣传,为广大学生树立标杆。评价机制中应体现关怀教育理念,让学生了解如何关怀他人,懂得积极回应他人对自己的关怀。每个人都存在不足,要让学生正视自身的不足,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此同时要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养成关怀意识,充分体谅和理解他人,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水平[4]。
结束语
总之,关怀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谊,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对于推进德育工作有重要帮助。城乡结合地区的学生群体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渴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关注,应了解学生的想法,要主动去关心学生的生活,在交流中换位思考,提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成长建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丽娟.关怀教育理论下中学乡村德育论析[J].赤子,2019,000(024):32.
[2]王功玉.关怀教育理论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J].家长,2020,000(004):P.86-87.
[3]丁幼新.关怀教育理论在中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8).
[4]张志学.浅析影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因素及解决策略[J].考试周刊,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