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蕾
菏泽技师学院 27400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教学方式被逐渐应用到中职烹饪教学中,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与传统中职烹饪教学方式有所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直观课程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对烹饪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对烹饪课堂的参与兴趣及热情,使得学生在烹饪课堂中感受到烹饪的独特魅力,进而更好的实现中职烹饪教学目标,因此,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烹饪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
关键词:中职教育;微课;烹饪教学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餐饮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烹饪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烹饪专业也在此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实训课程的有效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高超的技术水平在未来行业竞争中显得尤其重要,关系着餐饮烹饪行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职院校的烹饪专业实训课程主要包括面点制作、中式烹调以及一些烹饪基本功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求实训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相关的烹饪知识理念,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现实的烹饪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配套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很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必须要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体系。我们传统的教学有统一的上课时间、教学进度表,考试标准,在培养形式上太注重统一,而忽略了个性化教学以及因材施教。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则是个性化教学,师傅因材施教,但同时又兼有学校的共性化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对教学管理及学生综合考评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构建一体化实训教室
根据教学的需要,打造一体化实训教室,例如,根据烹饪专业开展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笔者将实训教室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学生听课区,配备多媒体设备,方便教师开展理论教学;教师演示区,教师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教学内容;学生练习区,为学生提供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划分不同的区域,从教师课堂讲解和传授知识,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到学生实践操作,教师给予指导,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效果,学生直观地看到如何进行操作,而不是根据枯燥的文字,自己揣摩;同样地学生获得实践动手的机会,不懂的时候可以直接询问教师或者同学,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统一的一体化教学。
三、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直观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刀工刀法与勺工技术》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会学习《出肉及整料去骨》章节内容,在传统的中职烹饪教学课堂中,主要以教师为学生演示操作,学生在台下操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难以保证课堂效率。加之教学环境及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都难以清晰、完整的观看到教师的整个演示过程,对于一些细节问题,更是难以掌握。而将信息化教学方式应用到烹饪课堂中,可以将教师的整个演示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制作为微课视频,上传到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掌握出肉、去骨的细枝末节,对于其中的技艺难点,学生可以进行反复观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课堂中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与重点问题,在提升中职烹饪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出肉及整料去骨课堂中,对学生的操作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难以在课堂上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无线摄像头、手机录制、实时录播等手段将学生的操作过程记录下来,从而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其教育水平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打造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院校需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将教师分配到烹饪行业进行学习培训,让教师从一线中学习新的烹饪技术,同时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烹饪行业人才的素质需求,更好地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职业院校也可通过外部引入的方式,聘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参与到学校教育,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打好基础。
结束语
教师在新时期的背景下结合学校现有条件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有效地建设实训基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将烹饪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通过多次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烹饪的基本要领,更好地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媛.关于中职烹饪专业面点课有效教学的探索[J].才智,2018(32):140.
[2]张卫民.浅谈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才智,2018(30):30.
[3]穆波.基于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