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带给我们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0期   作者:王斗莲
[导读] 线上教学已经开展了近三个月,我们所有人都在努力适应这种被打破了的生态,并积极地做出调整和改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王斗莲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实验小学  442000
         线上教学已经开展了近三个月,我们所有人都在努力适应这种被打破了的生态,并积极地做出调整和改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引发了很多思考,对复课后的线下教学会很有启发和帮助。
        思考一:老师的作用真的有那么大吗?
        线下镜头:新授课上,老师侃侃而谈,学生正襟危坐,认真倾听。“你们听明白了吗?”“我说清楚了吗?”“还有疑问吗?”“那你来说一说!”“谁能重复他的话?”“谁能为刚才发言的同学点评?”“谁有质疑或补充?”……一个知识点,反反复复,一万个不放心!……叮铃铃,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一节课又结束了!这个内容还没学完呢!
        线上镜头:“孩子们,今天学习“圆柱圆锥”,昨天要求大家自学过,今天老师要出题检测大家。请大家独立完成。哦,你们也只能独立完成。如果有问题的,请及时联系老师……”“昨天批改大家的作业,发现这两个题错误率较高,为此老师录制了一个小视频请大家观看,把这个部分弄懂,如果还有问题,请私下联系,老师一会儿会出错题练习,举一反三,让大家更加熟练……”
        您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线下学习,一个知识点,老师渴望在一堂课上每个孩子都能弄懂,都能搞明白,于是反复提问,反复讲解,一节课时间大部分都在老师的讲解中度过。
        平时一直在强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老师要精讲,少讲,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但是我们总是不放心,总是不敢放手,过分夸大了老师的讲授作用,满堂讲。经常看到下课铃响了,还有老师在拖堂,还有“重要的话”一定要讲完才放心。为此有的地方对课堂时间专门做了严格的分配,老师讲授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然而,孩子们在家学习,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不放心,可是我们没有机会从头讲到尾,因为你讲得多了,电脑那端不愿意听就沉默了,就走神了,甚至可能早就没有人影儿了。逼着我们不得不精讲少讲,不停的给学生互动,才能既检验哪位学生没有认真听,还能调动学生带着思考听讲。
        怎么样才算精讲?那就是按需所教,先学后教。平时一直说学生会的我们就不教。但是我们总是小看学生,忽视了现在学生学习的途径很多,不是只有听老师的面授才能学到知识。现在因为授课时间每天就那一点,不能加班加点,不能随意占用,许多教师就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让学生先自学,有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学会,老师通过提问或作业就会发现学生没有完全明白的地方,在利用网课重点突破。学生都会的老师就完全不用讲。甚至遇到的一些困难也可以独立解决。再回放一遍网络视频,借助工具书,查百度……都可以。
        有人说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很多职业都会被机器取代,但是放心,老师这个职业不会。但是老师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吗?优秀的老师讲的直播课难道没有那些低效老师在线下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好吗?将来这些老师完全可以在线上上大课,那就意味着很多老师将面临失业。所以复课之后回到线下,我们既要相信学生们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不用老师手把手的牵引,只在必要时为他们打开锦囊、提点思路、布置任务,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才是未来学生最核心的竞争力,这种学习模式才是未来学习的主打歌。我们更要有危机意识,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上下功夫,与学生成长和教育的飞速发展同频,这样才不会被淘汰。
         思考二:真的是家长不愿配合老师吗?
    线下镜头:办公室里,老师在给家长打电话:“某某学生家长,你家孩子昨天晚上的作业怎么又没有做?到学校来一趟!我在办公室等你》!”“好的老师,我马上就去!”““我昨天问了呀,他说做好了!这家伙又骗我,看我回去不揍死他!可是老师,不好意思,我请不准假,下班后过去行吗?”……这样的场景我们是不是太熟悉了。孩子有了问题,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长不负责任,要叫到学校来“沟通”一下。所谓的沟通就是反应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给家长约法三章,以后要跟老师好好配合,每天每样作业都要认真检查然后签字。最后苦口婆心的说,看我们都是为了你的孩子好,你们家长还不领情,对自己的孩子还没有老师对你的孩子上心。打电话也请不来的家长,老师就在办公室抱怨:“啥家长,都不知道这孩子是不是她亲生的!”“都是这样的家长,叫老师怎么开展工作呀!”……
         线上镜头:“某某妈妈,刚才上传的造句中发现他“的”“地”“得”有些分不清呢?我你微信电话再给他讲一遍吧!”“那太感谢老师了!某某,快过来,接电话,王老师的!”“某某爸爸,孩子最近的日记写的越来好,是您辅导的吗?”“我每天跟孩子一起听老师讲网课,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教育孩子的方法,知道什么是真陪伴,什么是有效的陪伴了!”“老师,这是某某刚练的字你看看怎么样?那个字不好,让他再重写!”“老师,这是某某刚写的一篇作文,修改了两遍了,您看看怎么样,他最喜欢看您的点评了!”“老师,今天批改过的作文需要我整理到一块儿发给你吗?这样可以为您节省点时间!”“老师,这么晚了,您孩子点评作业,太负责任了,早点休息吧!”……
         发现区别了吧?这是同一个班的老师和家长。

一个是孩子有问题了叫家长来挨训,一个是孩子有问题后主动帮家长解决;一个是“批评”,一个是“鼓励,引导”;一个是“烦老师找,怕老师”,一个是“主动找老师”,“主动帮助老师”“愿意亲近老师”。
         为什么家长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和转变?其实源自老师和家长相处的模式变了。疫情期间,大家都待在家里,没有过多的应酬和纷扰,老师和家长都心平气和。眼睛也不是一直只盯着孩子的成绩,互动可以因为孩子的学习,也可以因为一顿美食的做法。可以夸奖孩子的积木搭的漂亮,也可以夸奖孩子的舞姿优美……
        当老师不再以威严让家长有距离感的时候,当老师不再用高高在上的语气去指责教训家长的时候,当老师主动去和家长拉近距离,家长机会放下戒备心和抵触情绪,主动去靠近老师,孩子也会因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亲近而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我们在抱怨家长责任心不强,方法简单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家长也需要帮助呀!虽然平时学校也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但是一个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能帮助家长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呢?在家长没有复工的那段日子里,我通过和家长的大量沟通交流,发现不知道他们成为问题家长的原因是不同的。有的是自身文化程度就低,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是好心办坏事,有责任心但是缺少科学的家教方法。当然也不乏有对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我们平时说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对家长也应该如此。针对我们班孩子出现的问题,我分析后发现主要是家长的哪些不正确的教育行为引起的,就利用每天网课的前30分钟都是集中讲一个观点,传授一种方法,解决一种问题。家长们牢牢记住了一句话“有问题说明方法不对”。发现方法无效的时候就用这句话来启发自己,或及时咨询我,赶紧反思调整教育方法。家长们一边学,一边运用,在“实战”中积累了不少的家教方法,亲子关系和谐了,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逐渐养成。
         从中我们应该受到的启发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不管是什么样的家长都会有,哪些所谓不配合老师,不想管孩子的家长其实都是因为缺少方法,觉得难管,才不得不跟放任自流。如果老师能跟家长像朋友一样相处,教给家长一定的家教方法,他才会更好的与老师配合,家校才能真正形成合力。
        思考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真的说错了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名言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这是他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但是这句话招致了几乎所有老师的反对,包括我在内。我们都觉得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说法,是对大部分老师自尊心的伤害。很多学生我们是费尽心思,想尽办法,就是不见其有多少变化。每当这时,老师们就会恨铁不成钢地说:这孩子没救了!
         但是这次的网课,我眼睁睁看到在学校老师一两年都没有转化过来的学生,短短的几个月的网课,却变了。有不喜欢练字的,现在每天把练字当成必修课;有不爱看书的,现在手不释卷;有不爱写日记的,现在每天自觉写一篇……
         的确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是否成才受学生本身、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室主任何文明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种教育理念,或者说是一种教育信念。它告诉我们,要相信任何学生都有可教育的潜能。一个学生没有教好,是暂时还没有找到适合这个学生的教育方法。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学生,换一种教育方法就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有时同一个班级换一个教师,教育效果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何文明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并不是要求把所有学生都教成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而是坚定教育信念,尽可能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他们应有的水平。事实上,因为人的身体和智力存在差异,也不会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也曾经表示,这句话本来的含义,应该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
        思考四: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镜头1:“某某同学,认真听讲啊!”“又在发呆!你在想什么呢?站起来清醒一下吧!”“身坐正,头抬起。眼睛看黑板……”
        镜头2:“孩子们,我们接下来要进行花式点名了,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今天用飞花令的方式……”“孩子们,老师的红包准备好喽,看谁是今天的幸运儿,也许你能抽到‘免写作业’‘做老师的小助手’等各种小幸运呢!”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线上教学,我们和孩子彼此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办法通过我们的“眼神杀”“表情令”和“教鞭声”来控制整个气场;没有办法在谁不听讲的情况下请全班同学静坐5分钟;更没有办法把眼睛放在那一两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身上,时刻不断地提醒他。我们怎么办?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把课堂变得有趣,通过飞花令点名,收拢孩子们的心;通过抽红包奖励,激励他们做得更好……这些事情看起来很费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旦孩子们的发动机被激活,学习效果自然大增。而在线下,即便有很多老师在不断探索自己的教学过程使之做到更加完美,但我们还是会更习惯于用自己的威严来掌控课堂,而很难将时间和精力花在琢磨教学环节的优化上。
         当孩子不听讲,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习惯不好,这孩子学习不认真,他需要提醒、需要惩戒,他令我生气!于是,我们把精力花在制定课堂规则、管理课堂纪律上,却一不小心忘记了学习的本质——人的天性是爱学习的,除非我们把学习过程变得不再愉悦!因此,学校复课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向线上教学学习,改变“掌控思维”,把更多精力花在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之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