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东玲
永吉十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题记
每一次学习对于我来说都是一场痛并快乐的旅程,它总能让我有一种“空山新雨后”的畅快,也会让我于仰望中感到卑微,常有愧为语文教师的感叹。
这次“吉林省初中语文教材”培训会,让我有机会聆听几位语文“大咖”的讲座,尤炜老师的睿智幽默、孙立权老师的厚重严谨、郎镝博士的思辨质疑、王帮阁老师的深刻犀利,既让我有拨云见日的明朗,亦有醍醐灌顶的顿悟,更有当头棒喝的警醒。
教师永远给不了学生自己没有的,从他们身上我意识到自身的卑微,也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一、夯实学科专业知识,练就语文教师的“底气”。
夸美纽斯说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教师必须能明确《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知识能力的要求,对于教材的重难点有清晰的把握,能自主构建教学的知识体系。尤炜老师以单元备课为例,强调了教学目标的系统性,精准性。做到这一切,需要教师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让自己站在语文课堂上更有“底气”。
二、拓宽知识视野,打造语文教师的“才气”。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学是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语文素养引领孩子的视野。孙立权老师立足于课堂研究,为我们归纳了八种阅读方法,这既是智慧的结晶,更是学识的浸润。
孙老师讲“文献法”时,以《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为例,他查阅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中的原句“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哪一个更好,他用文献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片新天地。这样的课堂是深刻的,也是开放的,让我折服不已。敬仰之余我不禁叩问自己:如果我来讲,我能想到这样的设计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有列藏本的《石头记》,也不知道《石头记》中的句子与教材不一样,这就是差距,是学识的差距!唯有广泛的阅读方能打开教师的视野,打造教师的“才气”。
三、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几位老师的讲座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课堂“有趣”,单凭他们的讲述我都觉得做他们的学生真幸福。他们力争每堂课都要尽量找到一个能吸引学生的“思维活跃点”。那么这个“活跃点”的确立来源于教师的的智慧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活跃”不等同于简单的热闹,它一定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起学生思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契机。
四、增强教研意识,提高语文教师的“名气”。
新时代教师要实现由“教书匠”型向教研型转变。聆听专家的讲座,看着他们的成长经历,让我颇有感慨。教学中我们总是在低头行走,既没有抬头看路,更从没想过回顾反思,就这样在简单重复中将自己的那份激情消耗殆尽,用良心和敬业支撑自己前行。幸运的是校长用读书引领我们成长和改变,让我们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也让我意识到教研是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途径,我们的工作不只有上课、批改,学习、积累、反思应该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高山仰止,于仰望中我看到的不仅是卑微,还有希望。整个培训过程,虽然我意识到学识与底蕴的差距,但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我们的理念走在了前面,专家提倡的“一篇带多篇”、“一篇向整本书阅读转变”、“大阅读”等理念,我们已在践行;“师大附中”、“吉大附中”这些名校的“书香校园”、“读书汇报”等活动,我们已经在做。真的很感恩,感恩校长引领我们在“井”中看到了广阔的天,这是教师的幸运,更是学生的幸运。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既然我们行走在一条对的道路上,我们就应在仰望中看到坚定,发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精神,一路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