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梦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云南丽江 674100)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制定和实施各民族平等权利,组织力量对民族名称与族群进行辨别,确认了56个民族成分,但是有个“未知民族”,叫穿青人,本论文立足于贵州省穿青人的文化与现代的融合,先了解穿青人的由来及目前现状,着重研究这一群体的汉化程度,再根据了解到的资料做个调查问卷,最后对认识的穿青人进行访谈,得出最后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穿青人;汉化程度
一、民族文化背景
我国一直重视民族研究,在这一方面,一直在不断完善与发展,而“穿青人”一直列于“未知民族行列”,1978年9月,费孝通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关于我 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仍把穿青人等归入汉族当中的一部分,他说:“迁居到少数民族地区去的汉人,前后有若干批。早期的汉人曾经长期和内地隔绝,和后期的汉人,在语言、风俗习惯上有一定的区别,并且受到后去的汉人的歧视,因而自认和当地汉人有区别,解放后,有人要求承认是少数民族。例如贵州的穿青、广西的六甲等。”1995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黄光学主编的《中国的民族识别》当中重申了这个结论,内容如下:“穿青人”主要居住在贵州省西部、乌江上游的六冲、三岔和鸭池三条河的流域。
二、研究目的
穿青人被列为“未知民族”,不属于56个民族,但是他们的身份证上面写穿青人又可以像正常公民行使一切正常权力,在学术界里的民族学界,这类被称为待识别民族和已识别待定民族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但是却十分诱人的课题,但是也由于穿青人存在范围仅在贵州的原因,相关学术界讨论也比较少。总的来说,该民族的研究也与西部特别是贵州的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主要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了解一下穿青人的特色习俗传承情况,但是如果大面积发放问卷,肯定回收到的有效数据会非常少,因为目前仅有贵州省有穿青人的存在。此次问卷共有30人填写,其中有26人是穿青人,占比86.67%,有4人不是穿青人,占比13,13%,其中有效问卷26份中,有12人性别男,占比46.15%,有14人性别女,占比53.85%,男女比例比较均衡,所以男女性别观念影响不大。其中年龄0到20岁有4人,占比15.38%,21到40岁有18人,占比69.23%,41岁以上4人,占比15.38%。年轻人填写比较多,所以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可能代表的是大多数年轻人的观点。
(1)民族语言淡化
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您了解穿青人的语言吗?其中6人回答了解,占比23.08%,20人回答不了解,占比76.92%,由此看来大部分穿青人对自己的民族语言是不了解的,据调查,穿青人原先使用的是一种汉语方言,叫“老辈子话”,已不多使用,但在贵州一些地方还保留着一些痕迹,如“f”变“h”,变“ian”为“ie”,一听就是穿青人,由于穿青人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语言已分辨不清,这种“老辈子话”是否是单独的民族方言尚未查明。此问卷调查数据也显示穿青人的民族语言已经淡化很多了。
(2)民族特色风俗习惯淡化
问卷中有三个问题体现了这一现象,分别是关于穿青人风俗习惯、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的了解程度的问题。
问题一:请您选择以下您了解的风俗习惯(多选)
其中打磨磨秋有6人了解,占比23.08%,滚龙秋、高秋、撵母猪窝、打抛、打岗都只有2人了解,都占比7.69%,滚坛子、打鸡儿棍、打抛都有0人了解,都占比0%,翻羊马有4人了解,占比15.38%,在以上这些风俗中了解1到2个占比7.695,了解3到4个占比15.38%,都不知道占比76.92%,都不知道的占比过半。
问题二:您了解以下哪些穿青人的婚姻风俗?
其中了解婚姻联亲具有排外性,喜欢亲戚间结婚,群族间婚配的占比7.69%,了解最忌讳同姓开亲的占比30.77%,了解择偶方式自由,通常通过“对歌”寻找陌生人的占比38.46%,了解婚姻缔结过程独具特色,包括说亲、烧小香、烧大香、接亲、发亲、迎亲、坐床、闹新房、回门等的占比23.08%,都不知道的占比23.08%,这个问题里面的婚姻习俗了解的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每个婚姻习俗都有一部分了解一点,但是了解单项婚姻习俗的没有超过一半,占比也是比较小的。
问题三:您了解以下哪些穿青人的丧葬习俗?
其中了解草鞋荐亡的占比30.77%,了解竹棍报丧、买水浴尸的都占比15.38%,了解垫鸡鸣枕、拔牙的都占7.69%,了解火把送葬的占比15.38%,了解鹊窝掩井的占比0%,都不知道的占比61.54%,由此可见,有些丧葬习俗有少部分了解,但是有些选项有了解空白选项,一个都不知道的占比过半,淡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3)民族成员自身认为穿青人汉化现象普遍
问卷最后一个问题是:您认为当前穿青人汉化现象普遍吗?回答普遍,大家都觉得自己和汉族人差不多,风俗习惯也在随之变化的占比100%,说明在问卷填写的这部分人里面大家都认为当前穿青人汉化现象普遍。
四、访谈结果分析
本次论文对一个认识的穿青人朋友进行了访谈,也正是他说目前穿青人的汉化程度是比较高的,他自己以及他认识的穿青人风俗习惯都和汉族人没有什么不同。
访谈内容
问:您是什么时候制度您是穿青人的?
答:办身份证的时候,当时是小学六年级,穿青人小考、中考、高考在贵州可以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可以加分,所以去办身份证的时候看到穿青人我就知道了。
问:您小时候从记事起,您的父母亲人有告诉过您,您是穿青人吗?
答:没有,就像你小时候你父母也不会告诉你,你是汉族一样,可能大家都一样会觉得没有提的必要,那时候也没有民族意识。
问:您小时候父母亲人会告诉你一些农民穿青人特殊的风俗习惯吗?
答:没有,我父母可能也不知道这个民族的来历,我印象中是没有的,感觉和汉族人差不多。
问:您怎么看待当前穿青人被归为“未知民族”?
答:如果未来会有调整的话,我希望能把穿青人归为第五十七个民族,因为我们想要一个名分,不想被作为未知民族,想让历史记住我们。
问:您觉得如果把穿青人归为第五十七个民族,给您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答:荣誉感、归属感。
问:您希望归为第五十七个民族,那您知道我国对少数民族归类的依据吗?
答:不知道,应该是人多力量大吧。
问:所以您认为是因为你们这个民族人比较多,所以应该归类为单独的一个少数民族吗?
答:对,而且穿青人对贵州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以上访谈内容是访谈内容的一部分,选取了其中对论文比较有帮助的一段,从上面的访谈中也可以看出,穿青人从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只是遇到一些特殊的事情,才知道自己是穿青人,民族意识也比较淡薄,但是从穿青人的角度来讲,尽管穿青人的汉化程度现在已经很高了,但是还是希望能保留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也希望可以有一种民族归属感。
五、结语
所谓“穿青”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汉化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遭遇了双重边缘化的命运,既不能有效融入主流社会,又不再被少数民族接纳,因此陷入非汉非苗的尴尬境地。但是当前穿青人汉化程度随着文化的发展,已经汉化程度很高了,至于未来将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历史、时间也会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杨然.穿青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1-127.?
[2]李裕林.穿青文化研究[D].安徽大学,2008.1-115.
[3]李霞.试论穿青人的婚嫁习俗[J].民间故事,2019,(第19期).穿青人婚葬文化探析[J],左棒莉
第一作者:作者简介:陈绍梦(1999.12~),男,籍贯(贵州省毕节市),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历(2017级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第二作者:作者简介:吴娟(1998.10~),女,籍贯(贵州省毕节市),单位(四川大学),学历(2018级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