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扶智的实施路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20期   作者:于程杨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新论断
        于程杨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新论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过程中,用发展的、可持续的方法帮助贫困群众有效脱贫并且防止返贫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如何增强地区交流,消除贫困的病根并且用扶志扶智的方法巩固脱贫攻坚的难得成果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扶志;扶智;全面脱贫;长效机制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对扶贫工作的新论断,贫困问题不仅仅是资源财富的贫困,志与智的缺乏同样是贫穷的重要原因。在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是脱贫攻坚工作的要点。如果说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是现阶段的目的,那么扶志与扶智则是扶真贫、真扶贫的根本。
        经过多年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特别是近五年来的全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数量锐减,脱贫成效显著。但社会是持续发展的,居民致贫返贫的诱因时刻存在,脱贫攻坚的成果需要继续稳固。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生活习俗固化的地区而言致贫返贫的风险依然严重。扶志扶智,交流是基础,沟通是渠道,政策是保障,如何从区域交流、扶志、扶智三个方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需要理清思路付诸实践行动。
        
一、引进来、走出去,促进地区交流弱化区位藩篱
        对外交流频繁的区域,整体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流动性是脱贫群众长期向好致富的必备条件,闭塞引发的贫困占据我国贫困群众比例的比重较大,鼓励发展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的路径,才能够更好的打破人才交流沟通的壁垒、打消思想交流的牵绊、打开物质的认知交流界限。
(一)人才交流打破沟通壁垒
        形成人才交流的良性机制,既能够让外面的人才走进来,将知识、技术带进来、传播开。又能够培养本地人才,让人才走出去,发展富裕后建设家乡。一方面,让有责任有担当的优秀人才深入到群众之去,特别是艰苦地区与贫困地区,与群众紧密联系,因地制宜发挥专长,在基层得到充分的锻炼并为基层贫苦地区注入活力。另一方面,拓宽艰苦贫困地区有志青年走出来的渠道,及时发现和培养艰苦地区的人才,让有志青年人有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起到带动共同富裕的作用。在实现脱贫并走向小康的道路上,离不开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用奋斗的双手撑起理想的生活。通过人员的流动,让祖国的支脉活起来、边远末端也能得到新鲜的“血液”,从而在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不落一村一寨,实现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
(二)思想交流打消习俗牵绊
        尽管社会生活快速进步,部分群众思想仍存在因循守旧、封建迷信、固步迂腐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陈旧的思想与社会的发现显得格格不入,同时也时造成部分贫困群众听天由命、不思进取的主要原因。此外,环境脏乱、卫生堪忧、吸嗜烟酒、赌博押宝、天价彩礼等不文明的乡风习俗也使原本便不高的生活质量更加雪上加霜。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地区间即时联系成为可能,也为边远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将网络引入千家万户,让贫困群众能够通过网络了解社会发展动态、主流价值观、商业往来、发现致富机会等。通过正确价值观念的传播与引导,促进贫困群众更新观念、移风易俗、推进文明、拓展认知。
(三)物质交流打开认知界限
        物质是决定贫富差距的主要外在表现,建全物流网络,在能够让社会生产成果送进来的同时也让当地的产品运出去。通过帮扶鼓励激发贫困群众的干事热情,让偏远艰苦地区的经济活起来。见到新事物、感触新事物、体验新事物,用现代社会精神的物质载体更新和丰富群众的视野。
        
二、先扶志、扶壮志,提高青壮年一代的人生定位
        一个家庭的希望是孩子,一个国家的希望是青年。青年一代的面貌是社会未来的写照,重视教育扶志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主动性是实现自觉脱贫、长效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社会共同繁荣的根本。


(一)强化心志树立正确人生观
        提高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拼搏意识,唤醒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的向往、唤醒青少年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树立起坚决脱贫的决心、看到走向富裕生活的曙光,引导社会风气,提升脱贫质量。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无论哪里,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注重对贫困群众中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正确引导,强化其主体意识、责任意思,使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志高远且踏踏实实的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在实现脱贫致富、改善生活、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二)清醒神志明确贫困问题源
        通过逐户摸排,快速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动态、文化程度、技能情况。从实际出发,做好计划、树立榜样、刺激懒惰,坚决摒弃陈规陋习、遏制不良风气,并严格管理以防复发,真正做到移风易俗,向好向善。对懒惰说不、对守旧说不、对迷信说不,采取宣传、引导、教育等一系列有效的方式改变因循守旧的愚昧思想,打消贫困户等、靠、要的不正思想,用榜样实例激发贫困群众的效仿和竞争意识。治好精神贫困这一可怕的“慢性病”,抛弃迂腐固化的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扶贫行动,从思想上、意识上改变对贫困生活的看法,从现实中、从行动上为改变贫困现状做出切实努力。
(三)凝聚意志激发致富主动性
        笨鸟可以先飞,极贫可能致富。能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的当下实现脱贫致富,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贫困群众出现脱贫难、返贫易的现象,不难看出根源在于缺乏脱贫的勇气和致富的决心。有帮扶则浮于应付,没有帮扶则听之任之,不会主动向致富迈出一步,如此一来,返贫在所难免。站起来、动起来,形成竞争意识,提高精神力量争先脱贫,奋起致富。提高共享意识,发扬模范作用,形成先富带动后富,人人争相致富的社会常态。

三、必扶智、扶才智,畅通人才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人才是社会建设的栋梁,也是引导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通过对贫困群众在知识、技术、思路上的帮扶培养更多的劳动力、挖掘更多的人才,打破贫困群众知识匮乏、缺乏技术、身无长物的状况,阻止无知、无术、无用的恶性循环。“治贫先治愚”从根本上指明了现代社会贫困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指出了教育扶智扶贫和脱贫防返贫的基础性作用。
(一)普及学识提高求知参与度
        提高贫困群众劳动致富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识普及、公益课堂整体性提高贫困群众的智力水平、社会认知及生活追求,让贫困群众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有沟通交流及参与社会生产的基本能力。从基础知识层面扫除文盲、消除无知、摒除劣习。从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入手,推进普识性教育的覆盖面,与此同时推进贫困群众再教育工作。
(二)授予技能增加生产可行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贫困群众的社会需要技能水平,掌握“造血”能力,发扬勤劳致富精神,实现由被救助向主动致富的转变。根据贫困人口所处的环境对口开展职业教育,帮助贫困群众参加学习相关的技能教育、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教会贫困群众学习可用以谋生的技能,帮助其找到一份持续性长的劳动工作,使其可通过这项工作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收入,落实好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让贫困群众不仅有脱贫的意愿 ,而且有脱贫的能力。同时拓宽就业从业的渠道,当地就业、异地就业、灵活从业多种方式,畅通上升路径,对有理想有追求的群众广开发展的通道,鼓励高层次就业、高端从业,从根本上提高收入,增强获得感。
        
        结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增强交流让营养的血液流动到华夏大地的支脉末节,让时代的思想融进到每个人的意识中,强化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坚守脱贫攻坚工作来之不易的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们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贾巍,尹欣妍.国内教育扶贫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07):73-74.
[2]张军成,李威浩.以伟大民族精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实践探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06):135-141.
[3]张芳瑜.基于农民文化心理结构视角的“扶志扶智”路径规划[J].理论探讨,2020(02):52-56.
[4]聂露.当前精准扶贫领域存在的四个问题[J].人民论坛,2020(02):26-29.
[5]唐任伍.“扶智”“扶志”是精准脱贫的关键[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12):50.

作者简介:
于程杨(1990-),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与高等教育。
课题项目:
山东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9GDJ022)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