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1期   作者:李传娟
[导读]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展开论述。
        李传娟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一小学 安徽省淮南市 232007)
        摘要: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阅读教学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育模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充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现,展现了人性化教育的优势,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立德树人”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
引言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处于重要地位,所以搞好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改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要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强调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受到鼓舞,新课改实施后,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一、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国之大计,国之根本,教育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现了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对2016—2018年进行心理咨询的7319人调查显示,居首位的人群是学生,占29.18%,且学生年龄已突破传统界定的“12岁危险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基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贴近学生的重要渠道,在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支持下,教师通过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可以有效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实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疏导,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虽然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教学过程,但事实上教师却总是把控着学生思维,将学生客体化。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方式大多是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来学习知识。教师应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主观能动的,教师在提问学生问题的时候,虽说是以“启发性”的方式,但其实没有将启发性落到实处、做到最佳。在学生没有回答上教师的问题时,教师通常采用的方式便是给予学生极具有暗示性的话语告诉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答案说出来,这样没有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也忽略了学生的想法。长期下来,学生会懒于思考,习惯性地从教师那里得到答案。
        (二)小学生自身的语文基础较差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不只是教师一人之事,语文教师唯有得到小学生们的配合,才可创造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升小学生们的语文成绩。而培育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亦是如此,唯有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才可真正得以实现。然而在现实教育中,由于诸多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致使有效的阅读能力培育难以顺利进行,对小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育产生消极影响。故此,语文教师在实行阅读能力培育前,应仔细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并且根据基础相对较差的小学生实行专项训练,以此确保全体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育可同步进行。


三、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育的相关举措
        (一)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不断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发展面。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与学生互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时,其学习的内部动能就会增强,进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举个例子,在教授《观潮》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问学生是否见到过大潮,之后让学生自己想象大潮应该是怎样的。接着,先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表述大潮的景象,之后再进入课文中,用问题的情景模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这篇文章,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形式中,教师及家长均会给小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们必须按时完成。并且会采取课堂提问、背诵文章、写读后感等形式去考查、评价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情况,导致大部分学生均将阅读看作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从特定角度而言,这种教学形式局限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语文教师应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实行改进,不应向学生制定条条框框的阅读要求,可在布置阅读任务前,合理正确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小学生深入认识并理解阅读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对于小学生来说光有阅读兴趣是不够的,因为小学阶段学生也将开始进行分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所以在阅读方面需要有方法的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体会。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2)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课本文章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理解和情感体悟能力。语文教学基本是以课本文章为载体,而且小学阶段课本所选择的文章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文章题材进行有重点的阅读引导,如写景的文章,着重进行景物描写的分析、文章逻辑分析;写人写事的文章,着重进行人物描写分析等。通过部分能力的培养,逐步完成学生整体阅读兴趣的提升。(3)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感性表达的能力。素质教育倡导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而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针对文本有所思、有所感的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在文章分析过程中主动表达自身的感想、体悟,从而逐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意思、体悟情感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开端,也是学生感性思维构造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小,课余时间也相对充裕,通过课堂上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以及课下阅读习惯的养成,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让学生在接触语言和文学一开始就能够深人其中,并且乐在其中,才能为接下来更为严格的阅读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为未来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蔺淑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才智,2019(09):21.
[2]许彬.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137-138.
[3]胡之军.探究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98.
[4]吕晓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J].才智,2019(04):37.
[5]韩燕芳.生本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8(36):43.
作者简介:李传娟,1980年1月,女,安徽淮南,汉,本科,二级,小学语文教学,232007,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一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