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高阶思维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1期   作者:郑成秀
[导读] 本文着力探究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资源中重视教材,在作文活动中重视立意,在课堂中重视学生活动,深入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提升高阶思维。
        郑成秀
        吉林省白山市第一中学  134300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资源中重视教材,在作文活动中重视立意,在课堂中重视学生活动,深入解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提升高阶思维。
        关键词:教材、立意、活动、高阶思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学生的思维提升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所以,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文本,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用课本,多元解读。
        高一高二时期,本应是学好课文,打好基础,积淀底蕴的好时机,但是,我们看到,课文本身的魅力在教师知识点的肢解中,在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中渐渐消失,加上某些教师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于是大搞题海战术,以致于高三的学生不知道《项链》的女主人公是谁,更不知道沈从文的《边城》是什么内容?究其原因,就是急功近利,忽略了课本对培养学生文学底蕴的重大意义。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有关教育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文章,无论是从情感真实方面,还是从艺术手段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范文。多元解读语文经典课文,不仅让学生领略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成就,更能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我在教授《过秦论》时,一方面带领学生挖掘秦朝灭亡的原因,一方面又带领学生学习《六国论》《阿房宫赋》,通过三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我让学生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学生见仁见智,有的说是因为六国贿赂秦国所致,有的说是因为六国统治者不爱护人民,有的说是六国之间不团结,自相残杀,有的则说,六国灭亡,大势所趋,不必惋惜。对三篇课文的解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客观的评价态度。
        关注文本解读,尊重学生思想,就会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拥有或寻找一切机会展示个性,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
二、提纲挈领,整体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逐渐摒弃了灌输式的课堂模式,但是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看似热闹却缺少人文内涵的课堂,无效问题、伪问题充斥课堂,激情投入收不到应有的收获,学生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丧失殆尽。所以,在讲读课上,教师要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文本,特别是要找准课堂切入点,注重文章的整体阅读,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在执教《滕王阁序》时,设置了三个问题。第一,趣说《滕王阁序》中的故事。学生通过课下注释,查找资料,分小组生动地讲述了文章涉及的典故,从陈蕃的少有壮志扩展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知道了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从“气凌彭泽之樽”回忆起了陶渊明的饮酒采菊的隐士生活,从“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联想到了曹植的才高八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等等。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中理解了文本,又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了写作素材。第二,你最喜欢哪一段文字,请赏析。学生从情感内涵和骈文特征进行赏析,从而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写作特色。第三,对偶句仿写练习,首先我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如:滕王阁中,高朋满座;学生对出“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文本熟悉后,我根据课文情境出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见秋水之浩淼,学生对曰:“望长天之明彻”“看长天之辽阔”;“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学生对曰:“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这个练习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练习了学生的仿句能力。找准课堂的切入点,不仅对理解文章的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在感受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山,感悟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提升思维品质。
三、作文讲评,重视立意。
        生命化教育即是尊重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品位的教育。可是,为了追求短时间内提高作文水平,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过多地教学生作文如何布局,如何选材,如何丰富内容,如何增加文采,更有甚者,有的教师给学生制订了僵化的作文模式。我们看到,“八股文”式的结构受到很多语文教师的推崇,而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的作文却被教师轻易地判为“跑题”, 结果是:学生自由的思想被束缚,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少、慢、差、费”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代名词。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现状,事半功倍呢?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篇优秀的作文好比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如果说优美的语言是翠绿的树叶,如果说合理的布局是大树挺拔的外观,那么,思想就是这棵树的灵魂,就是这棵树最重要的根。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阅读质量不高,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为此,我在班级广泛开展阅读课,挑选文质兼美的中外名篇,通过写读后感、“读书伴我成长”主题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小组分类归纳作文素材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拥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拒绝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学生也从以往被动完成作业、轻视语文转变为主动探究文本、热爱阅读。
因此,只有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回归人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思想获得成长的深情的沃土,才能全面实施生命化的语文教育。
四、学生参与,激活课堂。
        到了高三,时时讲效率,处处讲效率,以致于我们常常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效率。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某些语文教师不敢也不愿让学生回答问题,更别说什么分组讨论了。
在对《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一文的讲解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始分析答题思路,可以说,赏析语言非常到位,米勒经历介绍得详细透彻,可是,学生重做习题时,仍然是昏昏然、茫茫然。当询问学生原因的时候,一位学生直言不讳:“老师的分析是很好,但是,总感觉这节课是语文老师的独舞。”在到另外一个班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学方法,进行了简短的提示之后,就让学生分组讨论习题,讨论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思想渐次参与进来,互相碰撞,互相推进,互相生发,学生代表上交了研讨结果。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不仅较为准确地完成了习题,有两名学生代表更是从社会角度、作品主题等方面阐发了对艺术作品赢得身后名的看法,很多同学提到了曹雪芹,提到了梵高,提到了许多伟大的但生前却饱经风霜的艺术家。本节课,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思想上,也明确了伟大的内涵。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感悟、交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享受着创造的喜悦和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
        躬逢教育改革的春天,我会一直尊重教育规律,善于反思、主动探究,探索出更多的教学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略,来指导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把每一个瞬间的火花燃成熊熊燃烧的思想的火炬!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
[2]徐鹏.基于核心素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评价[J].中学语文教学,2017(11):4-7.
[3]赵小龙 总编.《语文周报》高三年级版.河北师范大学主办,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