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1期   作者:李瑞娟
[导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直都是课堂的主体,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能够主动的去学习。
        李瑞娟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伊顿海逸外国语学校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直都是课堂的主体,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能够主动的去学习。对此,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视角来展开教学,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更为科学的进行学生管理,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也能够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进步,同时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本文从几个代表性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入手,具体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对相关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期望;小学;数学
前言: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中蕴含的理论知识极为丰富,其中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主要研究个人或者是集体的行为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理论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从最初的霍桑实验开始,到最后经过多种讨论方式,进而形成了几个代表性的理论,并且这一理论内容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极为有效的应用。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这一理论,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
1.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1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最初的目的是分析工作环境对于工作效率的影响,进而通过实验不断的推进来研究分析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在实验的最初阶段,发现改善工作环境或者是休息时间延长,增加这些外部福利因素并不会影响到工作效率。随着实验的不断推进,发现通过一些情绪的宣泄,或者是员工之间形成了具有个人联系的“非正式组织”,这样才会影响到工作效率。通过这一实验可以看出,人在社会上生存一些物质因素并非是唯一的动力,也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激励因素,而一些安全、人际交往或者是自我实现方面的刺激,反而能取得良好的刺激效果。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就是由一些习惯、个人经历或者是爱好相同的人,在共同出发点的基础上反复交流,形成了一个可以实现良好沟通的固定组织。这一组织内部本身的规范极为严明,并且有着同样的追求,以情感连接作为标准,能够满足个体的社会需求,进而可以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因素。
1.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当一个低级层次被满足时,才会有下一个层次的需求。逐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方能起到较好的激励效果。简而言之,如果一个人连最基础的生存都无法做到,那么后续的尊重和自我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1.3期望值理论
         某一种行为对于人产生激励的程度取决于对事件预期结果和达到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的乘积。简单来说,一个对于能够达到制定的目标有充分的把握,那么就更容易达到这一目标,也就会激发强烈的动力,积极的参与其中。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2.1分组合作学习
         进一步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或者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学习特点来形成学习小组,这样组成的学习小组就成为了一个“非正式组织”。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个“非正式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密,并且整个组织极为稳定,能够通过各个成员的努力促进整个集体的进步。成立学习小组,实现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形成不同的讨论小组,各个小组之间可以通过互相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想法不断的交汇基础上能够让学生会深入思考,继而产生更好的效果。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也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身的特点来分析其面积特点。有的学生在讨论中会认为二者之间由于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那么可以将二者面积进行类比分析;也会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周长计算上极为相似,那么在面积计算上也同样会有一些相似点;不过还有的学生会提出疑问,正方形和长方形虽然联系紧密,但是仍然是不同的图形,那么在面积上也需要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能够不断的讨论和验证每种想法的合理与否,进而得出最后的答案。同时这一组织也并非只是在课堂上维持,在课后也可以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对于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或者是一些实践作业来进行沟通,在解出题目的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独立思考还是相互交流,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在沟通中也能够不断的分享解题经验。有了课堂共同学习和课后相互讨论,也能够加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进而使得这一“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时间较长。一些简单的问题在组织内部就可以得到解决学生,也可以在组织成员的相互督促下,不断地对学科知识有着深入的了解。
2.2多种激励手段并用
         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更加希望老师表扬自己,本身小学生的治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会有显著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也并不相同,按照其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激励措施,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应用,让学生在自己现有基础上不断的提升。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几种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一些本身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对小树很可能会无法完全理解,习惯了整数的理解,对于小数,只要有着一些基本的认知就可以对学生给予一些物质奖励,包括奖励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或者是一个小红旗。对于有社交需求的学生可以为其提供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在一些问题上提问这类学生,让学生去描述解题过程或者是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够满足其是。自我表达的需求。对于一些有自我实现需求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较难的小说问题。或者是讲解一些复杂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题目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满足感,起到较好的激励效果。
2.3充分发挥教师期望的价值
         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影响到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这种影响并非是直接影响,而是潜在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希望,才能够让学生去努力的达到这一期望。教师认为学生能够达到某一目标,而学生也会认为这一目标极为合理,自己再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例如,小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中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而且习惯肢体动作,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微表情来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包括微笑、放慢语速、眼神鼓励等。在轴对称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剪纸技能,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最美的感知,也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则对称图形,同时将这一过程转化成为记忆。通过这种具有趣味性的方法,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并且接受教师的期望,在学习中,自己不断的努力能够达到教师的期望目标。即使在一些问题回答上,学生回答错误,就是也不需要马上批评,而是通过一些语言暗示“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让学生重新思考,只有通过这种鼓励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来展开教学,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也能够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借助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选择其中几种代表性的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以应用,能够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指引,也能够找到更多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进而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找到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付天贵,宋乃庆.走向小学数学文化自觉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06):51-54.
[2]臧子正.数学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探讨[J].华夏教师,2019(25):55-56.
[3]陈喜花.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立德树人”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09):47-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