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安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兴隆镇初级中学 陕西 汉中723601
摘要:中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能够真正自觉学习的学生较少,老师的作用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吸引学生学习,设法让他们想学习、乐于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形成科学素养。
关键词:兴趣 自主 合作 实践
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化学教学既传授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品德。科学素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化学专家王祖浩先生认为:“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在贫困山区人文环境不如人意,留守家庭对教育教学监督不到位,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强制学生学习往往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贫困山区应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精神,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爆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九年级化学第一堂课上,我进教室首先做了两个趣味实验:1、先问学生:“金属能燃烧吗?”然后我做了镁条燃烧的实验,耀眼的强光一下就吸引了他们的眼球,揪住了他们心。2、我介绍了神婆“喷仙水做鬼”的封建迷信活动,故弄玄虚的说:“我是钟馗的徒弟,教室有鬼,别怕,本大师来也。”然后我用喷壶将碱性溶液喷向用酚酞试液画有鬼的晾干了的白纸上,立刻显现出红色的“鬼”,学生又一阵惊呼。我趁机介绍化学与生活、社会、环境的关系,极大的激起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在以后的化学中显得更加轻松。所以,如果教师多做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让学生喜欢老师。
让学生喜欢自己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因素。
与学生平起平坐。在语言、行为上不必表现出自己有多么厉害,不要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课堂上我经常会说“哎呀,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大家先讨论讨论,然后看谁来帮我解决?”有的问题学生解决不了,可以这样幽默的说“好,现在看本化学家发表一下见解,欢迎指正”。
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会自然地集中精力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堂上我不会严厉批评,幽默点效果更好。学过氧气后,下午上课如有学生精神不振,我会说“看,这位同学缺氧了!”如有学生有反抗情绪,我会说“啊,他处在纯氧中,反应太剧烈!”长此幽默,学生可以轻松接受“批评”,渐渐的,一到化学课,学生就会非常兴奋。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生最喜欢做实验,进行了两节指导性分组实验后,就可以让学生先课前交流讨论,然后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我们应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教师扮演平等参与者,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上理论、概念课有时也不必先学,比如学习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反应类型时,老师可以先列举出多种反应,告诉学生哪几个是置换反应,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用自己的语言给置换反应下定义,之后再组织自学,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引导鼓励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形成真理来自实践的科学素养。
五、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必不可少。
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造性学习中,允许学生发言不举手,想上就上,畅发己见,并学会倾听,快速思考;学会补充,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的作用更重要,应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当学生思维有方向偏差时,给予指点迷津,确立航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铺路架桥,适度点拨,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外放时,给予正面牵引,把握教材;当学生思维定势时,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
教学成功与否,我们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引导、培养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科学知识、勇于用科学的方法实践、一丝不苟挖掘科学本质、探索科学价值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