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建模意识培养下的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以“一线三等角”为载体破变式教学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1期   作者:朱晏峰
[导读] 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建模意识具体表现为模型意识、创新意识和转化意识.
        朱晏峰
        浙江省海宁市斜桥中学  314400
        摘 要: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建模意识具体表现为模型意识、创新意识和转化意识.本文从“一线三等角”基础图形出发,进行变条件、省条件和添背景的变式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意识和模型意识.变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同时建模意识又能提升变式教学效果.学生体验基础图形由简入繁的变式过程,提升了化繁为简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建模意识;变式教学;初中数学
        一、问题的提出
        原题呈现:如图1.1,直线y=2x-4分别交坐标轴于点A、B,交反比例函数y=(k≠0)于点C,且=8,
点P在C点右侧的双曲线上,且∠PBC=45°,则点P的坐标是           .
        原题分析:这是一题比较典型的以函数为背景的“一线三等角”问题,在原有图形上构建出“一线三等角”即可.
        由于学生对这样的综合题缺乏一定的分析和转化能力,不懂得抽象出基础图形.使学生提升对综合题的解题能力,关键要让学生建立模型意识.这里的模型主要是“化繁为简”和“由简入繁”两种模型.笔者试图“化繁为简”的变式教学,以此提升这类综合题的解题能力.
        (一)化繁为简的变式教学
        化繁为简的变式教学是将基础图形从原题中分离出来,从基础图形中寻求到解题的突破口.这种变式教学虽然简单又易操作,但仅对同题型有效.题型稍有变化,学生便会无从下手.化繁为简的变式教学步骤主要以下几步:
         步骤一:拆——简化图形
        
       
        
        
        设计意图:将基础图形和背景图形分离,这样处理后,学生能较快找到基础图形的影子,可以快速找到真正问题的突破口.
        缺陷:由于分离对学生而言操作难度较大,一般都是由教师完成,学生不理解分离的真正目的的什么.所以学生能听懂,能模仿,但不能理解拆图的时机和方法.
        步骤二:补——回归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补白的方式将题型回归到“一线三等角”的问题上来,通过“一线三等角”相似处理技巧能快速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缺陷:不懂留白的补白是没有灵魂的,这样的补白只能是生硬的回忆式补白.这种补白缺乏技巧,更难生成模式.
        步骤三:记——强化模型
        将基础图形补完,根据基础图形进行变式教学.教师演示变式的方法和技巧,学生感受变式,强化记忆.再以习题训练,巩固模型.
        缺陷:学生对变式缺乏体验过程,只会用模仿的方式解决一些同题型题,一旦题型有变,学生便会束手无策.
二、由简入繁的变式教学策略
        变式教学应充分给予学生由简入繁的变式过程的体验,让学生领悟变式目的和方法.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基础图形由简入繁的生成过程,才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综合题中“繁”的原由,进而化繁为简,突破难点,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变式并非无章可循,一般的变式可通过添背景、变条件、省条件等策略,提升题型的难度,同时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创新意识和转化意识.如果将这些方法进行提炼、归纳,便可以生成模型,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建模能力,提升学生处理未知变异的能力.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
        基础图形展现:
        例:已知:如图1所示,∠A=∠D=∠BCE,点C是线段AD上的一个点.
        求证:△ABC∽△DCE.


(一)变条件:以知求变,培养创新意识
        变条件指的是改变原题中的某个(或多个)条件,以此达到变式的效果.变条件可以从基础图形中选择特定方向(角或者边)入手,也可以从数量上改变,一个或者多个,由于难度关系,一般以改变一个条件为主.由于变条件的方向和数量不定,更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变式1:    已知:如图2所示,∠D=∠BCE=Rt∠,∠A= 60°,点C是线段AD上的一个点,当AB=2,DE=,AD=5时,求AC的长.
        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更易接受变式的难度,变式3的设计是从“一线三直角”原型出发,改变原型中一个角度,作为引例,引导学生体验变式方向.
        变式2:已知:如图3所示,∠BCE=Rt∠,点C是线段AD上的一个点,∠A=∠D=60°,当AB=DE=2,AD=6时,求AC的长.
        设计意图:变式1到变式2梯度性变式,难度逐步增加.变式2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变式也可以是改变两个条件.变式不是终点,也可以是另一个变式的开始,变式永无止尽.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二)添背景:以形求补,培养模型意识
        综合题离不开几何背景或函数背景.函数背景一般可以用方程意识转化,而几何背景对模型意识的培养更有效.学生在解答时,往往易受背景的干扰,使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找到解题信息.
        几何背景是基础图形中最容易出现的背景,而几何背景实际上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干扰。如果将几何背景去掉,解题的正确率会大大提高.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几何背景中快速找到基础图形,找到问题的突破口,需要长时间由简入繁的体验,缺乏体验过程,就很难内化生成.
        1.添几何背景
        如果给基础图形添加几何背景(正方形,三角形等),你能否画出相应的图形?
        
        
       
        
        
        设计意图:几何背景在一线三等角的类型中,往往起到的作用是背景干预的作用.所以变式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图形变化,给基础图形添加几何背景.让学生体验“一线三等角”添加几何背景,只有体验了“添”才会自主的“拆”,独立把基础图形从复杂的几何背景中抽象出来.
        2.添完整题干
        由于几何背景仅仅起到了干扰作用,所以添加完整题干具有相似性,以图2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变式1的操作.
        变式5:已知:如图9,在边长为9的正方形ABCD中,BE=AB,CG=CD,当∠EFG=Rt∠时,求BF的长.
        设计意图:分步完成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图形和题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变式的完成往往先由变图开始的,然后才有题干的生成。解题时也是一样,图形是形,题干是数,数形结合更易快速找到题目的突破口.
四、反思
        由简入繁的变式教学建模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变式的过程,从而体会到变式变的是形,而变形的方向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内在的问题本质不变.通过模式化训练以后提升了学生的建模能力,从而提升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和构造基本图形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这样的变式教学让学生可以快速将样式千变万化,知识点错综复杂的题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找到问题源,提升解题能力.由简入繁是过程,化繁为简是目的.由简入繁变式教学不仅能触发学生的内驱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建模能力.当然建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曹一红.试论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下),2012(12)
[2]耿鑫..议初中数学教学中模型方法的引入及其意义 [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6).
[3]高红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J].教师,2011(2).
[4]南秀全.数学建模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下),201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