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路径初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1期   作者:李秋华
[导读]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社会环境和学生生态,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是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李秋华
        (浙江财经大学 杭州 310018)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社会环境和学生生态,如何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是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为此,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施了以经典导读为特色的专题化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关键词 经典导读 专题化 教学 改革
        在新媒体时代的思政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理性,充分利用老师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知识结构,把深奥的原理讲明白,如何使用新形式、新语言来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建设好思政课堂,这是摆在每一位思政老师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我校秉持“以研促教、改革创新”的理念,以新技术、新媒体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真正双向融入为抓手,以增强“原理”课的学理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实施了以经典导读为特色的专题化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财大风格和特色的“原理”课程教学。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精选导读经典和教学内容,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源头活水,把经典著作文本融入“原理”课堂,有助于相对抽象、思辨、刻板的框架理论具体、生动起来,彰显基本原理的学理性、思想性、深刻性。因此,我们精心选择经典,力争选择那些最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整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特点的篇目,如《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原著作为导读经典,指导学生课下阅读,纳入讲授框架;根据不同专题融入不同的经典内容,通过专题的理论体系回溯到经典作家的文本以深化理论讲授,彰显理论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和经典作家之间的时空距离,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还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体会和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风格和逻辑思维,进而提升其阅读经典研习理论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如何在有限时间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讲深讲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改变传统“一本教科书”和“纸介质知识”的做法,在采用最新教材的同时,精选相关资料,链接国内外正在讨论的热点问题,作为本课程的必要补充;教学内容的组织改变传统的“教材章节”的做法,将教学内容进行新的设计和整合,设置了十二个专题。我们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一是注意加强导读经典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之间重要原理、最新研究成果的整合,理清它们之间联系与发展的脉络,从而完善以经典导读为特色的专题教学自身内在的逻辑体系,使之尽可能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原有的科学体系;二是注意抓住它的精髓即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来进行整合,这样才有可能纲举目张;三是在整合过程中,注意与中学的政治课做好衔接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也可以节省有限的课时。
        第二,以问题导向、研究性、立体化为特色,建构双主体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同时也是教学的主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以研究性、立体化、问题导向为特色的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整合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研究性为特色。“原理”课的十二个专题完全按照老师的教学特长和研究领域进行分工按排,从而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师与专题的完美对接,并注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达到每一个专题都有独到的内容、都融入最新研究成果、都是精品之目的。


        在专题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因为“问题是求索的动因,问题是学习的先导”[1]。问题导向的专题化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教材的逻辑体系,也打破了简单的知识灌输的模式,从而体现了“原理”课学习的学理性、探索性、研究性和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性。例如,我们设置的第一专题是: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通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的介绍及马克思生平事迹、理想、事业的考察,思考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并结合今年新冠肺炎的相关数据及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从中美面对疫情时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哪些问题?面对疫情,中美两国的结果为何差别如此巨大?“主义之争”下的指导思想以及政治制度有何区别?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和研究,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等问题。在专题化教学过程中贯彻以问题为导向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或其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贯穿于问题导入及问题回答的全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逻辑性、抽象性、学理性,感受理论本身的魅力;而且也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在分析和探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运用“互联网+”教学思维,借助学生们熟悉的互联网环境,打造专题化教学的精品课。一方面,我们把精心选择的相关经典、学习资料、课件及视频等上传到平台,并把专题化教学中省略的一些理论内容在网上教学平台予以补充跟进,作为辅助学习的手段。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和学生的进行问答交流、研究讨论等。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专题的课堂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专题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形式,通过课堂讨论、分组辩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运用雨课堂、微助教、微课乃至新兴科技等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生动性与感染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从传统的单一考核到综合评定的考核
        我们认为:主动和认真的学习态度不能单纯依靠教师来激发,还应该有合理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制约。因此,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建设了习题库,习题由课内、课外两部分组成。与之相应,课程的考核和评价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的占总评成绩的6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包括:线上作业占平时成绩的20%;在课堂教学环节,如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辩论等的评分,在平时成绩中占40%;课程论文及期中测试,占平时成绩的40%。期末考试以机考的方式(客观题),进行,在总评成绩中占40%。总之,新的考核方式既要考核基本原理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能力。
        总之,以经典导读为特色的“原理”课专题化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整体最优,局部最佳,使学生既学会用理论思考和追问,并将这种思考和追问运用于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沉思和反思,指导行动,又得到最佳的能力培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正在思考这个问题,本文提出的一些想法,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愿大家都来探讨这个问题。
        [1]“问题”让思政课教学更“走心”----防灾科技学院“以问题为中心”深化思政课理论教学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7-04-01(4)
                               浙江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秋华   
                                          2020年9月16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