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1期   作者:安从瑶
[导读] 高校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体,地方高校经过规模的快速发展之后,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偏差。
        安从瑶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030002

        摘要:高校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体,地方高校经过规模的快速发展之后,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偏差。因此,在充分考虑学科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条件、发展规模、专业特色等因素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有利于实现学科专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结构调整;措施探究
        一、地方高校专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地方高校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实现了“量”的显著增长。但部分高校办学历史比较短,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盲目扩招导致专业发展脱离了地方高校的具体实际,表现在专业设置与结构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1.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地方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统筹考虑,存在着盲目扩大专业数量,忽视专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新办专业的申报缺乏前期准备工作和科学的论证,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申报新专业,获批以后专业发展举步维艰,是在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短板,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对接度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相应要求地方高校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围绕社会需求提供合格的专业人才。而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现有的教育资源设置相应专业忽略了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动的因素。以地方高校自身发展建设为中心“关起门来”搞专业建设势必造成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3.学科与专业连接不够紧密
        存在部分地方高校设置的学科门类比较多,专业数量也比较多,但学科与专业间缺乏相互支撑,孤立的专业发展需要地方高校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硬件条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势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又存在着教学资源共享率和办学效益低等现实问题。
        4.专业特色不明显
        地方高校与国家重点高校之间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招生规模和学校品牌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更好地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特色。但存在的现实情况是部分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积累,专业特色不明显,这就势必造成地方高校缺乏竞争力,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5.专业调整机制尚未形成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相应需要不断进行专业调整。对于那些招生困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专业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但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过分注重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忽视专业调整,专业调整机制尚未形成。因此,根据社会需求构建专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机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理清发展思路,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作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人才保障,这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地方高校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一是,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存在地方高校盲目扩大规模,片面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内涵式发展的问题。

表现在专业建设方面片面追求数量,认为专业齐全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基本保障,而没有考虑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过程中应当实现观念的转变,以地方高校为中心转变为以更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中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地方高校就应当设置相应的专业,通过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合格人才更好地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是,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立足于地方高校的具体实际。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与重点高校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专业建设方面盲目的与重点高校竞争不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地方高校立足于自身的具体实际,在内部挖掘潜力,实现特色发展。需要理清思路,明确专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并且能够充分展现出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三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地方高校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佳的办学效益是思考的重点。在专业建设方面如果进行教育资源的平均使用,很可能出现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发展乏力的问题。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想把每个专业都办成一流的专业是不现实的。因此,地方高校需要进行长远规划,抓住重点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优先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专业,通过源源不断输送合格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专业的竞争力,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考虑学科基础
        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学科与专业连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影响到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学科和专业是密切相连的,应当在学科划分的基础上合理地设置专业。离开了学科的支撑,不可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沿,不应该将目标仅仅集中在理论研究领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围绕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就业等问题加强沟通和联系,充分利用好校外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科与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地方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发展为基础,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2.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
        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招,片面追求规模上的扩大,忽视了内涵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不可避免出现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问题。因此,实现专业特色发展是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核心和重点。如何实现专业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地方高校应当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所拥有教育资源的实际,统筹兼顾,长远考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力度,充分体现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发展理念,优先发展那些具有发展前景、市场需求旺盛、符合特色发展理念的专业。
        3.建立健全专业调整机制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会发生变化,相应需要不断进行专业调整。因此,对于那些招生困难、办学条件不具备、人才培养质量不达标、竞争力缺乏的专业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但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过分注重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忽视专业调整,专业调整机制尚未形成,影响到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根据社会需求构建专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机制是实现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专业调整机制就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执行可上可下的制度。缺乏竞争力的专业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办出特色,进一步促进专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实现专业化、系统化的科学培训,在发展过程中努力实现教育特色化、规模化的适度调整。这样才可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完善对人才的培养机制,促进当前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晓村.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刘少雪.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设置及管理机制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庄惠龙.高校建立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议[J].长江大学学报,2012(11)
课题项目来源:山西省社科联社科项目《山西省应用型高校与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SKLZDKT2018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