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活教育理论下基础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1期   作者:杨刚
[导读] 以“教学做合一” 作为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以“做”为中心,在校本课程中实施和评价中不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杨刚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蚕庄初级中学        265403

        摘要: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小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中,应坚持:以“生活即教育”选择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促使校本课程生活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以“社会即学校”构建校本课程建设的共同体,充分选取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以“做”为中心,在校本课程中实施和评价中不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一、“生活即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认为,从生活的角度来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而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只有将教育与生活两者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才能真正称得上教育。换句话说,生活处处都有教育。而且,陶行知还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而校本课程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特色需求,并结合当地丰富的、鲜明的本土文化进行开发和设计,这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十分契合。因此,校本课程的内容应贴近生活,结合学校所在地域的环境优势、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且贴近学生的实践生活,即建设生活性的校本课程。而且,这种生活性的校本课程须蕴含教育内涵,采用生活中的特色资源作内容,并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最终促使学生与教师的进步的、向上的生活,即促使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推动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质提升。“本校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而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2016年9月13日,北师大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课程改革。而促使校本课程生活化也正是与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和特点相适应。鉴于此,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人员应采取多种方式调研,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实际需求,探究本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探究校本课程建设内容与学生核心素,
养培养的关系,构建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校        本课程体系①。与此同时,加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        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使其校本化,以更好地铸        就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生活即教育”既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内容,也是校本课程的定位,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促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活化,满足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提升的需求。
二、“社会即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共同体
        陶行知于1931年曾作诗句“宇宙为学校,自然为吾师”,这即是“社会即学校”的另一种表达。“社会即学校”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看来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中教育的内容、材料、方法、工具以及教育的环境都比学校的丰富且充实,学生和老师也更多。实际上,校本课程生活化也体现了“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课程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规划、实施和评价过程”。

鉴于此,校本课程建设应走出学校,从学校所在地域选取并借助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方面。其中,人力资源包含各地各校优秀教师资源、高校与科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家长资源以及文化传承人、专家能手等。需要评估哪些资源可以采用,该如何采用,最终要根据学校的优势条件与需求、学生的实际需        要以及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促使其转化为生活化的校本课程。
        总之,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思想,校本课程建设彰显了所在地方的特色性和地方性或本土性,不仅要将本土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在校园中形成一定的特色文化氛围,而且还应走向社会。校本课程建设将选取所在地域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加强各方面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专家、学生家长、校级合作的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人力资源等不同群体,应形成合作文化,建设校本课程的共同体,最终促使教师专业不断成长,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做合一”: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方法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思想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以“生活即教育”建设的校本课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即学校”的思想,而这两者也都体现出“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表明,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在“教学做”中,“做”既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可见,陶行知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经验、学生的生活与教育相联系,同时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而“学生经验来源于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它能够为知识和理论提供经验验证,为自身发展提供经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只有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才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实际上,这也正表明了学生的生活和“做”在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重要性。 因此,学生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参与主体,为了充分发挥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以及实际需要,以使课程建设有效;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主体,其在建设活动中需要表达个人专长及其发展需求,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而且,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和学生都通过“做”各自实现专业成长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的“做”就是: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培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掌握校本课程理论;投身校本课程资源的评估选取,尤其要关照师生的真实生活,根植于学校所处地域及其文化现实,通过细致的考查工作,对筛选出的各种知识加以整合,以使校本课程的内容真正具有生活的特质;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实施当中,在实施中对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机制,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反思并总结经验,投入到校本课程的教研活动之中,等等。学生的“做”是:根据自身需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选课之中,不盲目从众;课程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要求手脑并用,学思行并重,促使学生“做中学”,以活动促发展,尤其促使其真正参与到当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之中,促使普适性知识与境域性知识真正融会共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课程”。
        “教学做合一”也是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方面,即将“做”即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为校本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仅关注结果,更应重视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获得,而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在校内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以助益校本课程实施,而且还应坚持以“做”为中心,采用调查访问、观察记录、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各类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探究问题,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发挥出校内校外综合育人的作用。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
[M].长沙:湖南教育ft版社,1985:17.
[2]林崇德.林崇德教育演讲录: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ft版社,2015:183.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N].人民日报,2016-09-        14(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