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理工类院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1期   作者:王丽娟
[导读] 针对国际化教育工程大背景下,理工科学生国际化核心素养培养的迫切需求,探讨培养学生国际化核心素养所需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践的变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力图为陕西省理工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探索。
        王丽娟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针对国际化教育工程大背景下,理工科学生国际化核心素养培养的迫切需求,探讨培养学生国际化核心素养所需的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践的变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力图为陕西省理工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 国际化人才  核心素养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发布实施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校加强对外开放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趋势,更成为大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同时,“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明确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五项建设任务,把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后一环的高等院校,承担着与社会需求对接、直接向社会输送大量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高校责无旁贷。
        据 2015 年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编制完成的《2015 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对中国高校国际化水平排行数据的分析显示,国际化水平前 100 名的中国高校中,90% 属于“985”“211”高校。其他院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从总体上更是对此类资源拥有不足。陕西省立功立院校众多,但其办学水平、财政能力、社会声誉等资源的短板又造成这些院校对外开放能力有限、国际化办学理念相对落后、师资队伍国际化较为薄弱、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接轨存在差距、国际化教学模式难以开展、学校国际化氛围淡薄等劣势。因此,陕西省理工类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二、理工类院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提出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理工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要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就必须深入探讨相应的核心素养要求,中国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于 2016 年 3 月制定了最新版本《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征求意见稿) 》,提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 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 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方面。由此看出,“国际化”要求也是以上九大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份。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目前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支柱性理念。
        核心素养的理念一经传入中国,便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4 年 4 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单位育人的重要目标,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围绕核心素养培养人才,是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统一要求,强调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才会使教育链条环环相扣,教育成果最终得以落实。在“双一流”背景下的理工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培养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才有可能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三、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理工类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学生“爱国心”的培养。如果学生的“爱国心”不强,很容易偏离最初培养的目标,从而使得培养成果有可能被其他国家占用,而培养的学生也可能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甚至敌人; “国际理解力”是要求,即国际化人才必须具有国际理念和视野,以及相应的知识体系,努力站在各学科领域的前沿,具备对不同文化的感受力,能够学会相关的先进国际化知识并能加以实践应用; “国际竞争力”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即高校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均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优势和作用,甚至引领国际市场的发展,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
        理工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才能得以落实并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系统。其主要落实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通过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落实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要依靠一套有机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因此,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意义重大。整合型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已有课程根据核心素养纲要,进行内容重构,教法创新,多方评价等方式落实核心素养。对新开设的特色跨学科课程则采用个别生成型模式,根据课程对应的核心素养培养点,确定课程目标、授课材料、授课内容,以及评价方式,落实核心素养。
        第二,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和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和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例如,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和国际化特色课程模块。
        第三,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 世纪应该培养哪些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品格与能力,并通过有目的的引领和促进教师在此方面的专业发展和学习研究,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些教学目标,改变当前存在的“考试第一”“学科第一”和“知识第一”的现象。
        第四,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把学习的内容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将会有力推动核心素养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
        第五,通过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们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决定着是否能将知识、文化、理念传递给学生,其教学活动的设计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学到知识,能学到多少知识,能扩展多少知识,因此,对教师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专业发展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课堂角色及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才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久畅.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的思考[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5
[2] 杨红英, 林丽. 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2
[3] 林崇德. 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4]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www.cuaa.net
[5] 许祎玮,刘霞.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本文受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陕西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0Z176)的资助,为其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