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意识的整合与生成——初中语文民俗类文本例谈

发表时间:2020/1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1期   作者: 杜在琴
[导读] 课程意识的活化与优化,是对课程育人价值不断地预设、实施与重构
        杜在琴
        重庆市字水中学  重庆  400023
        【摘要】
        课程意识的活化与优化,是对课程育人价值不断地预设、实施与重构。课程意识是多种构成要素的整合体,任何一种课程意识的要素都具有“全息”的功能。初中语文民俗类文本的教学,应特别重视课程意识的整合与生成,或者说,特别注重课程意识中的整合意识与生成意识。
        【主题词】
        课程意识  整合  生成
        
        近十年,课程意识受到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进行了多种角度的探索和实践。对课程意识构成要素的探索主要有实施层面和认知层面。在实施层面,一般包括目标意识、主体意识、反思意识、批判意识、过程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环境意识、评价意识等教学操作要素;在认知层面,一般分为系统意识、制度意识、价值意识、重构意识、控制意识、开发意识、积累意识等要素。前者着眼课程教学的微观意识,后者指向课程建设的宏观意识。笔者立足于课程教学的实施,认为所有微观的课程意识,都是为了实现课程的价值意识,即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而活化和优化课程的价值意识,必须整合课程的诸多微观意识。本文以统编人教版教材八下一单元民俗类课文及相关文本为例讨论这个问题。
        一、目标意识与过程意识的疏离与衔接
        目标意识,在课程意识的所有微观意识中具有基础性和控制性的意义,即只有正确的目标意识,才能实现课程的价值意识,达成课程的育人价值。请看两位老师对《俗世奇人》之一《泥人张》这篇民俗小说同课异构的初建与重建。
        1.课例状态
        初建课教学目标聚焦于“情节奇”,通过理清情节赏析作者运用伏笔、悬念、对比的写法。教学环节之一是初读课文,积累感知。主要目的是概括人物形象,活动支架是“      的泥人张”。
        重建课教学目标“在理解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基础上体会小说情节离奇、人物传奇的特点;感受语言强烈的表现力。”第一环节:体会情节之离奇。活动一是“奇思妙想续结局”。老师删掉后3段,请学生发挥想象,给小说补上一个合宜的结尾。活动二是“说说离奇的情节”。主问题:除了结尾让我们有意外的惊喜,课文还有哪几处情节也很离奇——超乎寻常?以此体会“一波三折”的妙处。
        2.课例分析:
        ①目标意识不浓,教学目标确立不当。李卫东老师认为:“根据小说文体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宜的知识”。【1】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理据是“文本体式特征”和“学情”。【2】本文是民俗小说,可抓住其文体特征引导学生从“奇”中读出“俗”,由“奇人”牵出“俗世”。笔者认为,两位老师对文本体式及内容、学情、育人价值等要素把握不够全面,只抓住“奇”,没有抓住民俗小说“俗”的特点来确立教学目标。目标意识有待加强。
        ②过程意识不强,教学环节指向不明。初建课“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与教学目标“理清情节赏析伏笔、悬念、对比写法”就没多大关系。重建课教学目标虽聚焦,教学环节指向性明确一些,但在体会情节离奇人物传奇耗时近30分钟,教学重点偏离。这是过程意识与教学目标锁定不精确——可通过体味语言来把握情节“奇”和民俗“奇”。如果教学过程围绕主问题“结合链接材料,你从文中读出‘奇’在哪里?‘俗’在何处?”讨论展开,或许不会出现目标意识和过程意识疏离的状况。
        二、资源意识与生成意识的断裂与贯通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对预设课程进行批判与创造,不能动态地生成课程内容,那么资源意识和生成意识或许就会断裂。只有二者贯通,方能有效实施育人价值。请看统编教材八下一单元民俗作品《安塞腰鼓》及相关文本的初建与重建。
        1.课例状态
        初建课的学习目标是:①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②体味民俗作品语言的张力。教学环节有二:①看一看——看视频,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特点。②读一读——探寻“安塞腰鼓的特点”。主问题:A.安塞腰鼓有哪些特点?从文中哪里读出来的?B.你喜欢文中哪些语言?请分享你喜欢的理由。
重建课学习目标①修订为“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热烈豪放的情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教学内容另增统编教材配套“自读课本”《乡戏》(袁硕望)和《秦腔》(贾平凹)。教学环节增加“扩一扩——体验锵锵民俗风。”意图从文本内容、情感意蕴和语言方面体验《乡戏》《秦腔》的特点,准备“悦读分享会”。分享之前,布置作业“周末学唱一首民歌”,孩子们一下子炸开了锅。至此即使硬要他们分享也不会“悦”的,何不来个再创作“改编民歌我来唱”呢。故顺势把“悦读分享会”生成为“学生活动:‘让歌声在教室里飞扬——改编民歌我来唱。’请根据你熟悉的民歌旋律,把《乡戏》或《秦腔》改编成民歌,并上台演唱。


         2.课例分析
        ①初建课资源意识和生成意识断裂。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改也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要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但不是课程的全部。初建课就是典型的“用教材教教材”,课堂只有预设没有生成,难以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②重建课资源意识和生成意识相贯通。重建课补充了《乡戏》和《秦腔》,
整合了课内课外阅读。丰富了课程资源,利于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改编民歌活动,促使学生主动深入解读文本,达成学习目标。关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资源意识和生成意识就贯通起来了。  
        三、育人价值与整合意识的隔绝与链接
        在《安塞腰鼓》民俗类文学习改编民歌活动中,学生创编了许多精彩作品。现摘录其一:
                                         我的乡戏
                                ——据《刘海砍樵》旋律改编《乡戏》
                               改编者: 郭亚星(2020.1)
        
        
        鼓楼上乡戏开好有一乐
        初登场   嘿
        一亮相   呀
        一张张脸谱美佳佳
        那琴声悠悠长  唱腔怨怨艾哪
        沸扬扬热闹的劲头哪
        浓郁郁隽永的滋味咯
        侃天下话古今骂小人咯嗬嗬
        恨奸贼歌英雄笑权势哪
        痴心人你随着我来听咯嗬嗬
        倾心人你带着我来唱哪
        唱咯嗬嗬   应哪啊
        唱咯嗬嗬   应哪啊
        嘚唻嘚唻嘚唻嗨哎嗨哎
         
         长凳上笑颜开好有一得
         拍手唱  嘿
         埋头伤  呀
         一颗颗心儿跌荡荡
         那泪花哗哗淌 应声悲戚戚哪
         坦荡荡无私的胸怀哪
         深切切真挚的情义哪
         听抑扬看悲喜判虚实咯嗬嗬
         感沉浮知冷暖明善恶哪
         痴心人你随着我来听咯嗬嗬
         倾心人你带着我来唱哪
         唱咯嗬嗬  应哪啊
         唱咯嗬嗬  应哪啊
         嘚唻嘚唻嘚唻嗨哎嗨哎
 
        参考文献:
【1】李卫东.今天怎样教小说——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0年第6期. 】
        【2】王荣生 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 [J].2009 (10);王荣生 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J]. 2009 (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