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怡
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 400021
摘要 2020年教育部颁布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优化“语文”,强化学科育人功能。本文基于对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课题 《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适应性策略研究》调查分析,从撬动运作支点,把握关键节点,聚焦问题落点三个维度,探讨推动中职语文专业适应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语文;教师;教研;教学;专业适应性
202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优化“语文”,优化“基础、职业、拓展”三大模块,强化学科的育人功能。“优化”,不仅要求坚持标准导向,更要求围绕质量提升,着眼学生终身发展,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
本文基于对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课题 《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适应性策略研究》调查分析,探讨区级教研部门为推动中职语文教学专业适应性发展所做的思考和努力,以期为区域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样例和经验。
一、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从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即“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中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校本化水平及其专业的适应程度;培养适应专业就业需求、具有较好语文素养的‘中国工匠’”出发,设计问卷调查表。根据学校类型、地理位置等因素,选取了重庆主城区5所中职学校,区县6所中职学校为样本。学校类型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共计105名教师,4136名学生参与网络问卷调查,问卷有效率99.7%。
二、结果分析
1.教研活动现状:区域教研的先导和支架作用发挥不充分
由于专职中职语文学科教研员欠缺,区级学科教研活动低于每月一次,很难满足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校级学科教研活动每周一次,但时间均在2小时以内,教研的深度广度均无法达成。
语文教研主题多围绕日常教学任务展开,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教研主题占比不足10%。教研主题与专业发展匹配度不高。
2.教师队伍现状: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不足
中职语文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为调查人数39%,占比小;对所任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非常熟悉的仅占调查人数的15%,甚至有超过3%的教师完全不知晓学生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来说语文教师对任教专业的熟悉度低。
3.课堂教学现状: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适应性亟待提高
在调查中,超过53%的教师以“考试重难点优先安排教学内容”,仅有23%的教师会根据专业进行调整,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高。
“对学生的语文评价”71.43%的老师采取纸笔测试方式进行;学生学期语文成绩的构成中“平时成绩占小比例期末成绩占大比例单一”占72.38%。 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三、对策建议
1.撬动运作支点,发挥区域教研的先导和支架作用
1.1资源支架
资源支架主要包括基础、职业、拓展三大课程模块的教材文本、课件、视频等。除此以外,区级教研机构可以组织辖区教师开发各类辅助性的课堂实录、专题学习课件、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等,还可以不定期的推送学习资源包、微信公众号等。
1.2组织支架
组织支架即依托市——区——校三级教研组织,保障教研运作的有序进行。区级教研机构要发挥纽带作用,团结内外,组织统筹。例如组织推送教师参与市级教研活动。统筹区内中职语文教研团队,将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室、课题规划办等教研团队作为日常教研的有力外援,支撑区级教研活动的常态开展。组织名师进组,指导校级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1.3发展支架
发展支架即依托活动为载体,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例如开展主题教研、学术论坛、说课赛课、课题申报等。以点带面,发挥区级教研的示范引领、辐射推动作用。
2.把握关键节点,促进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2.1更新理念
语文课程,是人文课程,是母语课程,其工具性决定了它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且是渗透思政功能的工具。“以语育人、以文化人”,要求教师要更新理念,将语文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联系,尤其是中职教师更要搭建语文与专业能力发展的桥梁,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2.2明确指向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最重要、最突出的变化就在于梳理、提炼了中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在此指引下,确立了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评价标准。可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将成为一种新常态。明确指向,才能破浪前行。
2.3理解践行
面对新课改,教师首先要理解新课标。目标改变,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素能力。内容改变,要求教师要有整体性思维,要能够架构阶梯性的子项目,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式改变,要求教师要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全感官参与。评价改变,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和预判“教与学”的关系
3. 聚焦问题落点,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适应性
3.1固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教学是语言形式教学,既要“因文解道”,又要“因道悟文”,帮助学生通过内容与形式,感受文辞之美,领悟为文之道,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本领,提高自己的语文运用能力。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实现其职业功能尤为重要。例如,在课程内容上,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让语文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相适应。在课程形式上,强化语文与专业课程的联系,除了常规语文教学,还可以分专业按学时开设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例如语文阅读与鉴赏课程、口语交际与普通话训练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等。
3.2拓语文教学之界
语文教学不能固于原有模式,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学习力欠缺的青少年学生时,更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思考、化解学习障碍、寻找解决路径,在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生长能力。例如,把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个人成长;借助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行业能手、专业教师走进语文课堂,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提升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3.3改语文教学之评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我们把评价功能回归到促进素养发展上。“以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效果”,逐渐成为教学评价的主流。
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要推动当前中职语文的教学评价改革,我们不妨以教学设计评价体系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其评价项目。调查发现,当前中职学校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课程、教学设计几乎没有进行过深入评估,评价对象仅局限于教师教案。所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是十分紧迫且必要的。宏观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是首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饰重点。课程反思、同行评语及学期学生课堂评价表也是必要要素。
参考文献:
[1] 夏英 潘利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调研报告【J】.课程与教学. 2020(Z3)
[2] 李润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9(09)
[3] 陈婕.课程与教学新样态下的教师发展——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学科核心素养与未来课程发展”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学研究.2019(12)
[4] 张先华.语文学科的本质及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评论.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