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利琼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兴合实验学校 636000
摘要: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但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抽象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知识的有效梳理,这样就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有效的图形结合,让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理解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新课改要求小学教学内容需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解理论知识,需要学会怎样使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实验的实施,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环境,依照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相应实验。数学实验主要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学工作中,使用适宜工具、材料,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在相关教学模式中进行动手操作,进而采取论证的方式解答相关问题。经过数学实验,使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予以提升,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实验,教师巧妙的使用数学实验,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进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提升自身数学能力,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1注重问题趣味性,优化问题理解教学
在问题理解教学中,应当注重趣味性问题设计,深入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构建,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教师通过趣味性问题的有效设计,激发课堂活动参与热情,提高问题理解教学效率。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课堂活动中,为了保证问题理解教学有效开展,结合有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结合学生的问题继续提出问题,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借助这样的问题引入做灯笼的话题,设计相应的问题:为了满足元宵节的灯笼需求,需要制作200个灯笼,一天只能制作20个。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说一说从中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借助这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制作七天之后,还剩下多少灯笼没有制作?通过这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设计课堂问题,引导学生写出相应的综合算式。在学生问题理解中,让学生思考问题中包含几步运算,应当按照什么样的运算顺序。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问题,可以对问题进行转变,如一共需要制作200个灯笼,四天制作了80个灯笼,按照这样的速度,7天之后,还剩下多少灯笼没有制作?在学生问题理解中,让学生思考哪些数学信息发生变化,哪些数学信息没有变化?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帮助学生寻找问题中蕴藏的数学信息,从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内容,更加深入的理解问题内容。
2小学数学问题理解的教学研究
2.1讲解数学概念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是最基本的一项内容,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式让很多学生只是记住概念但是并不理解概念,在分析一些灵活的判断题、填空题时很容易出错。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性,确保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是建立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分析的时候使用合适的数学思想方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这种抽象的概念,若教师仅仅用口头描述,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分析“分数”概念时,教师可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首先,在黑板上画个圆并用一个“十”字将圆分成4份,在其中一份上涂上阴影,告诉学生这一部分就是1/4。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先将圆不均等分成4份,然后问学生:“假设这是一个蛋糕,这样不均等划分后将其中每一块分给朋友,是否公平?”在学生给出“不公平”的答案后,教师再强调:“所以划分的时候一定要平均。”使学生记住“平均”这个核心词汇。
这样,遇到“将一个饼分成6块,其中一块是1/6”诸如此类的判断题,学生就知道这是错误的。与此同时,在给学生讲解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变化关系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图形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当1/4的分母变成8时,分子对应的也要变成2。依据数形结合的方式分析“分数”的概念,能够让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分数的概念,掌握其特征[5]。
2.2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仍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数学题型教师仍以具象思维来解释。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如果把游戏活动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数学课堂会变得趣味盎然,可以促进小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操作,简单而效果非常好。例如在“口算乘法”这一节课中,我让学生来做接龙游戏,第一位同学:“一只兔子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第二位同学:“两只兔子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让课堂一下活跃起来。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可以把提前准备好的题目投影到黑板上,分六个小组进行竞赛,教师则击鼓,班长传花,花传到哪一组哪一组就答题,答对加十分,答错扣十分,优胜者有奖励。在创设游戏情境时应注意:所创设的情境与该节的教学内容必须相符合,不能让游戏过分超越教学内容,能够做到在笑声中记住数学的严密性,让数学变得很容易,让学生乐学数学[4]。
2.3习惯估算,检验计算
教师应强化学生对估算的使用。学生只有多运用估算,才能形成良好的估算思维能力,才能感受估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学生要习惯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结果,这要求学生在学习估算时注意理解题意,有意识地掌握估算的技巧,领会估算的策略。例如,在计算25×11=?时,一些学生能想到把11看作10,先计算25×10=250,再判断25×11的积肯定大于250,如果自己的答案是210便是错误的,需要重新认真计算。所以,估算既是检验计算结果的有效方法,又是初步计算的过程,尤其是在解答一些选择题时,运用估算可以使学生快速选择答案[3]。
2.4实施操作型数学实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实验中操作型实验可使学生验证所学知识。针对操作型数学实验,主要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在教材中明确数学法则、定义、公式、理论等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时,可采取操作型数学实验,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使学生充分掌握实验方法,进而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予以扩散,将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升。例如《平移》一课,教师为学生出题,作为本节课的学医任务,学生需经过数学实验对其进行验证和解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并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平移情况,教师让学生自行剪取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并实施平移运动,对其图形变化进行观察,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最后对图形平移情况进行检验,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知识,进而将学生的空间观念意识提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提升[2]。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上述几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导性,并启发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充分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应优化教学设计,开展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相互协作、相互探讨,使其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难题,进一步提升数学学习效率[1]。
参考文献:
[1]薛高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J].求知导刊,2020(42):45-46.
[2]郁雯溪.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的问题探析[J].求知导刊,2020(42):75-76.
[3]莫照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方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0(29):51-53.
[4]苏丽萍.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28):58-59.
[5]杨小勇.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2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