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歌”以咏志 ——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1期   作者:刘杰
[导读] 时间地点:2019年12月12日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授课对象:冠城七中实验学校高一四班学生
        刘杰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四川  眉山  620000
        时间地点:2019年12月12日   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
授课对象:冠城七中实验学校高一四班学生
情况说明:本课题是“眉山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小学“五环践学”教学策略成果推广会”上的展示课,课文为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课例实录:
一、课堂导入——振聩余音,世纪传响
师: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人吗?(PPT展示梁启超图片)
生:梁启超。
师:对,他就是梁启超。面对古老中国日益倾颓的现状,他痛心疾首,在自己的文章《少年中国说》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唤,让我们一起重温精彩的片段,感受经典的魅力。
(PPT展示《少年中国说》片段)
师:谢谢同学们精彩的诵读,从你们磅礴的气势上,我看到了中国少年的希望。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先生走进清华,感受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看他如何用自己的演讲来影响清华的莘莘学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完成以下两个目标:
(PPT展示:1、通过阅读全文,感受梁任公先生演讲的风采;2、通过对文章具体语言的分析,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高超手法,并尝试运用。)
二、自学质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请同学们翻开书,看到课文第八课,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PPT展示:1.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那么本文是记梁任公先生还是记一次演讲?2.从文中可见,梁实秋先生对这次演讲的印象如何?请从文中寻找相关句子作答。3.通读全文后,你的疑惑有哪些?)
师:哪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生1:我觉得是在写梁任公先生,因为全文刻画的都是梁任公先生的形象。
生2:我觉得是在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文中涉及三处演讲内容,标题也说了是记演讲。
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是写人记事,而本文的写人记事是不是独立的呢?
生:不是,既写人又写事。
师:对,本文是通过演讲来写人。那么作者对演讲印象如何呢?请从文中寻找原句作答。
生3:“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还有“我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以及“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生4:“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以及“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很准确。大家有没有发现,第一个同学找的关键句子里都有一个与心里想法相关的字词?
生:“忆”“记得”。
师:很好,我们在找作者情感的时候,文中和心里直接相关的字词可以作为参考答案的来源。文中这样的句子还很多,同学们找到了吗?
生:课文的最后一段“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师:那么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5:怎样理解“梁任公先生晚年专心学术,不谈政治”?
生6:《箜篌引》是什么意思呢?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是这样理解的,梁启超的政治身份是很有争议的,尤其是戊戌变法之后。而他的学术成就丝毫不亚于自己的政治成就。再加上大学是人才的聚集地,他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交由学生去实现。第二个问题和我们本堂课的内容有相通之处,老师会在接下来的问题中回答。
同学们,作者的描述都表达了自己对这次演讲的印象如何呢?
生:印象深刻。
师:文中可以得知,这篇文章至少写于演讲之后多少年?
生:至少二十年。
师:据考证,这篇文章写于演讲之后53年,半个多世纪啊!到底是怎样的一次演讲,让梁实秋先生印象如此深刻呢?
三、讨论领悟——争锋以辩,思维臻善
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PPT展示:1.梁任公先生是怎样演讲的呢?2.本文对这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这些描写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他怎么样的气质、修养?)
师:都说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让我们亮出自己的观点,也欣赏别人的观点,共同进步。
四、展示分享——言辞交辉,砥砺互进
师:那梁任公先生是怎样演讲的呢?
生1:演讲稿事先准备好,并且书法很是秀丽;开场白极具特色,表现他谦逊又自负;声调抑扬顿挫,让人难忘;演讲内容丰富,情感充分投入。
师:他的答案很有条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呢?
生:按照演讲的先后顺序进行的。
师:我们的答案也应该这样找寻,不会出错,也一目了然。我们思考一下,演讲内容和情感投入有什么联系呢?
生2:应该是演讲的内容触及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师:能具体一点吗?(生7摇头)哪位同学能尝试着说一下呢?演讲内容有好几个,随便说一个也行。
生3:《箜篌引》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对收复失地的喜悦,《桃花扇》没有读懂。
师:《箜篌引》的主旨,前面同学概括得很好,我们来结合历史想一下,梁任公先生和什么历史事件能扯上关系呢?
生:戊戌变法。
师:戊戌变法发生了什么事?结局如何?
生: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杀害,光绪皇帝被囚禁。
师:六君子有没有办法逃走?
生:有。
师:那他们为什么不逃走呢?
生4:为了心中的梦想,也为了唤醒更多的人起来反抗。所以才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很好,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呢。
生5诵读。(掌声响起)
师:掌声最能说明一切,我们这位同学的朗读很是不错,老师也想试一下。师读。(掌声响起)老师的读和前一位同学的读有什么不同呢?
生:你把“公无渡河”读了两遍,并且语气更急促。
师:对,你看我们在表达情感很急促的时候,都是连着呼唤,也表达更强烈的劝谏。梁任公在演讲的时候回忆起来,也带着这样的劝诫吧。(生若有所悟)
师:六君子面对国家的残败现状,他们渴求能做出一番作为。面对失败,他们没有苟且,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哪怕牺牲也要唤醒更多的人。而这一群人中,就有梁任公的老师谭嗣同,梁任公也是在怀念自己的老师啊。而《桃花扇》是明朝名将左良玉在接到崇祯皇帝自缢之后的唱词,梁任公是借左良玉哭崇祯来哭悼光绪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是表达梁任公自己和杜甫一样,对收复失地的喜悦,面对内忧外患,梁任公无计可施,只能在古人的快乐中寻找安慰,他的这番真性情,也就从这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师: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梁任公先生做了怎样的刻画呢?
生6:“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作者运用外貌描写的方式,写出了梁任公先生的身高、身材、长相,表现了梁任公先生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形象特征,光芒四射略显夸张,说明梁任公在作者的心中很是完美。
师:“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的长袍”等描写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7:很普通,没有穿衣品味,甚至有点猥琐。
师:他的穿着和身高搭配怎样?
生7:搭配不好。
师:那为什么看起来不觉得别扭呢?你能从人物外在描写和内在涵养关系将这段话再赏析一下吗?
生7:通过对梁任公“邋遢”外在形象的描绘,与他丰富的内在涵养形成对比,表现梁任公先生的才识渊博。
师: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衣着打扮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然而梁任公先生丝毫不在意这些,因为他丰厚的内在学识已经不需要过分依靠外在的装饰。作者先写他普通的外表,再说他深厚的内涵,一扬一抑之间,将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教师板书“外貌”)
生8:我觉得“然后是他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句话写得好。作者运用语言描写的方式,写出了梁任公先生的谦逊和自负。翻、点,极具形象感,也说明了梁任公先生的幽默。
师:你能合上书,模仿梁任公先生将这句话和他的动作完整地给我们再现一次吗?
生展示。(其他同学鼓掌)
师:你看我们的同学多有天赋,也希望你能带着这份幽默充实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出彩。当然,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梁任公先生没有一直谦虚,因为他知道过分谦虚就是骄傲的道理,面对清华的学子,他极具智慧地处理好了这个问题,这简短的话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

(教师板书“语言”)
生9:“他的广东话很够标准,距离国语甚远,但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候又洪亮而激亢”,这句话从声音的角度写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和变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色,才让作者记忆深刻,一直难忘。
生10:“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这段话运用动作描写的方式,写出了梁任公先生的博闻强识,也说明他演讲的投入。
师:这就是梁任公的独特之处,记不起东西,我们都习惯敲头,但是我们敲头可能也无济于事,然而梁任公先生敲头却能成本大套地记起,常人的动作和超乎常人的能力也就在这里体现出来。(教师板书“动作”)
生11:“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变成了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这段话从动作描写的角度,写出了先生演讲的投入,也写出了先生情感的丰富。
师:外貌、语言、动作等都是直接描写的梁任公先生,有没有从侧面来描写的呢?
生12: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印象。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方式,从侧面展现了梁任公先生本次演讲给人印象深刻。(教师板书“侧面描写”)
师:对,哪怕对方是达官显贵,哪怕对方拥有炙手可热的权力,腰缠万贯的财富。他们都没有可以和梁任公先生匹敌的才华和内涵,所以只能是疾风骤雨一般地来去。那同学们对人物的刻画方式还有什么疑惑吗?
生摇头。
五、检测巩固——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师:好,那么接下来,请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PPT展示: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化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要求:1.请根据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描写此“公”的文字。2.不低于50字,要能体现人物的个性。)
师:都说作家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用手中的笔,构造了整个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你们笔下的人物和他的世界吧。
(PPT展示:未来作家论坛)
生1:他愤怒着冲到河边,跳上船就开始没命地划,船吃力地前进,大量的水通过漏缝涌进来,但他毫不在乎,他只想快速离开这非人的地方,哪怕船破了,他也在所不惜,船行进到河中央的时候,他的身子就只露出肩膀还在河面,再一会儿就没了踪影。
生2:只见河边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一个人衣衫褴褛,左右张望,发现没有可行的方式渡河,面对激流,他只身跳进河里,手脚奋力拍打着水面,在水面划出一道道弧线,激起一道道浪花。突然,几米高的巨浪扑面而来,他拼命地挣扎,最后被浪涛吞噬。
师:两位同学一位借助船过河,一位游泳过河,都给我们生动地展现了渡河的形态。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及时展示的同学下来相互分享,小组长将写得特别优秀的交给我,下节课上课前,我们一起欣赏。
六、评价提升——化朽为奇,点石成金
师: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古人“文以载道,诗以传情”的理解应该有一定的认识了吧?
生点头。
师:同学们在本节课的表现可圈可点,我们学会了如何寻找作者情感的突破点,如何体味作者的情感,作者对人物刻画运用的方式,以及怎样鉴赏这样的刻画,最后学习如何对人物进行刻画。相信同学们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也能更好的解决。
师: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学生对老师由衷的赞美。正是因为这薪尽火传的努力,五千年的文化才得以绵延。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都能爱上文字,爱上大师,在文字中找寻大师的风采,感受文化的魅力。今天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执教者思考: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执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把文本反反复复阅读了很多次。我在想,一个老师,他是该有怎样的魅力,才能让一个学生在53年后还能清楚地记得他演讲的细节,才能对一个学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于是想到了《学记》里的一句话“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用这句话来形容梁任公先生,应该再好不过了吧。
在准备本节课的时候,我一直在寻找突破点,根据单元提示——本单元为写人记事单元。当然,写人记事这篇文章也都涉及了,所以我对本节课的问题设计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来展开。在进行具体问题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的思路:作者对演讲印象如何,演讲者是怎样演讲的,演讲者是谁,作者怎样刻画的演讲者,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
课堂要生动,执教者的情感必不可少。首先要厘清作者的情感,也就是作者为什么写,只有突破了这个桎梏,文章才算吃透了,也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通观全文,我发现梁实秋体味到老师当年的爱国情感,所以借思念老师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文章也有暗示,作者才听在演讲之后二十年,在茅津渡顿时忆起先生讲的古诗。而作者更是在晚年说到“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我也一样”,他的爱国情感是不言而喻的。
在上课的时候,围绕着最初的预想和问题设计,将我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呈现出来。学生都能按照问题的设计逐层深入地进行思考,也能在彼此的补充中完善答案,并在老师的总结中规范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我处理得还是有些操之过急。同时,语言的精练也是我应该提升的。
最后,我想说,执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也是我自我学习提升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作者和梁任公先生,尤其是作者,我看了很多他的散文,包括《雅舍》系列,《槐园梦忆》《浮生如梦》等,更清楚地了解了梁实秋其人和其文,作为“纯文人”的代表,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家。
整个备课的过程也是老师再学习的过程,在带着学生前行的时候,我们自己更要前行,甚至要先行,而不是指挥他们前行。师生都一样,只有在“行”中有了默契,语文的趣味才会越来越浓。

专家点评:
由“演讲”说开去
(高泽兰,眉山市特级教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既有的课堂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形势,在国家对课改举措日益关注的今天,教育部门对学校进行课题研究是十分重视的,陈宝生在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暨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会议上已经做了明确的指示。本次眉山市举行的优秀教研成果推广大会就是对国家号召的响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很经典的文章,也是梁氏散文的代表。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之内让学生读懂、体会文章的美妙,很是考验一个老师的功夫。怎样选择角度,怎样铺展衔接,如何简洁明了,如何深入浅出,如何把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悟充分彰显,这都需要老师进行深入的思考。
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读”,老师的读和学生的读,学生需要读出自己的感悟,老师也需要读出自己的感悟,甚至还要帮助学生点化以加深他们的感悟,只有老师和学生都动起来了,这书才能读下去,才能读出新味,才能展现老师和学生的风采。散文的阅读,需要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的美和语言传递出的美,然后在这其中感受作者倾注的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既写人又记事,两者交互进行,在读的时候不能偏废,演讲和人物的塑造都是经典,在一节课的内容中却必须有所取舍,要由执教老师的思路决定。
在阅读中感受,在感受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是刘杰老师执教本堂课的基本思路,也是对眉山市教学成果推广课题“五环践学”的深度领悟。从演讲着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点,演讲是什么,演讲的是什么,在学生的探究和补充中完善答案,最后由老师评点总结。演讲是如此有趣,那演讲者是何人呢?作者又是怎样刻画演讲者的呢?这时候学生就自己去寻找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刻画的句子,并进行赏析,同学进行补充,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老师的板书内容也出现: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烘托。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也很到位,如在分析“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的时候,学生分析完了,刘杰老师又追问道“先生的外貌长相给我们怎样的感觉”“先生的穿着和身高搭配吗”“那为什么我们不觉得先生的这一身装束别扭呢”,最后带领学生明白“这一内一外的对比,展现出先生独有的魅力,内在的涵养已经超乎外在的装饰”。
在学生的读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老师的读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对教材的掌控。一堂课就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达到高潮,让同学们根据本堂课学到的有关人物描写的方式,刻画一个人物形象。五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同学们都写出了优秀的文字。
本堂课的连贯性很好,但是课堂的内容还是比较“轻”,对问题的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比如“文中运用了哪些方式刻画梁任公先生的形象”这个问法就比较宽泛,可以直接说“文中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梁任公,请找出具体句子并分析”,这样既契合考点,又有利于时间的节省,偏重于分析演讲内容来增加文的“重量”,这样可能会更好一些。同时,“五环践学”不是支离破碎的,是贯穿每个环节的,尤其是“评价提升”,每个问题背后,老师的评价提升都是紧随其后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