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消费倾向的思想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1期   作者:雷婷 吴卉
[导读]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资助的同时是否理解国家资助工作的真正意义、
        雷婷  吴卉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受资助的同时是否理解国家资助工作的真正意义、是否将资助金用于促进自己的学习、是否因为资助与同学产生矛盾等,这些问题仅仅靠物资资助是不能解决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正确的认识国家资助政策,培养优秀的品德,在获得物资资助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富足。
        [关键词]消费;资助;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必须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高校应当把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与日常资助工作密切结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资助政策实施的真实意义更好地实现。
        本文通过调查地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月消费情况,了解到目前困难学生的消费心理,从而为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对困难学生的消费心理教育提供参考。
        一、调查概况
        我们分别在秋冬季、春夏季两个学期深入十堰市三所高校调研特困、贫困、一般贫困三个等级的学生的月消费情况。其中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秋冬季学期共向144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率100%。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春夏季学期共向77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率100%。
        二、学期人均消费情况

        不同学期,伙食费始终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金用途中排第一位(除了春夏季学期一般贫困等级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在第二位和第三位排名上会略有变化,但是比例差距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资助金用于学费排名第四位,用于住宿费排名第五位。
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1、整体上消费观念趋于理性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月均消费水平线是500元至1000元,没有超过1500元的。生活费基本都用在饮食、日用品、学习用品、衣服这些日常生活必须的消费上,学生获得资助金后也大都用于伙食费、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缴纳学费和住宿费,几乎没有高消费行为。
        春夏季学期,特困等级学生在衣服方面的消费排在了第三位,高于学习用品上的消费。经过调研,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特困等级学生在秋冬季学期把本学年的学费问题解决之后,他们就可以用多余的钱购买衣服。同时,春夏季的衣服比较轻薄,价格相对于冬季衣服更便宜,商家做促销活动次数比较多,这也为特困学生有多余的钱购买衣服提供了可能性。此外,特困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高,饮食和衣服是他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最低保障,因此,他们比贫困和一般贫困等级学生更亟待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在衣服方面的消费要高于学习用品。
        综上可见,地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消费观念是理性的,消费水平适当,消费用途比较单一,特别重视产品的性价比。困难等级越高的学生的消费范围越小,基本都集中在衣食等温饱方面。
        2、以生存性消费为主,发展性消费为辅
        张翼老师在论文《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倾向——从生存性消费到发展性消费》中把消费区分为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我们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生存性消费为主,消费用途集中在解决衣食等温饱问题。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虽然困难学生在学习培训、娱乐、人情等发展性消费方面也有支出,但是他们大都很节制,除非这方面非常必要才会有消费。尤其是困难等级越高的学生在生存性消费方面的比例越大、发展性消费方面的比例越小。例如:春夏季学期,特困等级学生非常节俭,学习生活以生存性消费为主,没有在电子产品方面的消费。贫困和一般贫困等级学生中有个别人除了有生存性消费,在发展性消费方面比例比特困学生要高。
        3、存在消费观念的偏差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整体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但是其中有些观念是偏差的。一是消费用途过于单一,抑制自身的发展性消费。有的特困学生非常节约,生活费只用于伙食费和购买生活用品,缴纳学费和住宿费,买日用品也是选性价比最好的,几乎没有在个人娱乐、人际交往、兴趣特长、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消费。虽然这种消费现状有利于倡导勤俭节约,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兴趣特长方面的发展,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二是为了满足个人私利和虚荣心而进行不理智的消费。有的学生邀请同学吃饭或娱乐,只为让同学在助学金评定中为自己投票。有的学生购买新式电子产品,只是为了在同学中充面子。这反映了大学生自私和偏执的心理。
        五、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的对策
        1、对大学生开展理财教育
        大学生日常接受的是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在理财知识方面几乎是空白。高校应当对大学生开展理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一是高校应当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如何管理日常生活费、如何正确认识银行的金融产品、如何识别应对生活中的骗财手段等。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科学管理日常消费,而且减少学生上当受骗的机率。二是高校要定期邀请金融专家到校开展讲座,给学生讲解最新的金融知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2、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资助项目之中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项目以钱和物为主,高校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物资资助,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精神资助。一是高校要充分向学生宣传国家各类资助政策,比如:召开资助政策主题班会、组织党员和学生干部深入宿舍宣传、在校园网或微信等平台推送资助政策等,以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资助政策的意义,理性对待各类资助。二是老师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班级各类资助评定中,比如:召开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要做到励志诚信、开展团建活动增进同学间团结协作、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加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爱心活动等,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持续开展励志感恩教育
        高校应当把大学生励志感恩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些节日和资助评定之时。而且,励志感恩教育不是重点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主,而是应当覆盖全部大学生,以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励志感恩教育融入日常课堂。二是经常开展励志感恩为主题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励志人物宣讲会、传统节日的亲情活动等。
        4、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档案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比非贫困生更容易出现自卑、自私、虚荣、胆怯等心理,高校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要掌握班级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按照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归类建档,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扶。比如:有的学生因经济困难非常内向自卑,老师要多鼓励他努力学习,多为他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有的学生受虚荣心影响不理智消费,老师要以身边优秀学生为榜样教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他的日常言行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有的学生找工作受阻而自暴自弃,老师要帮助他认识就业形势,指导面试准备,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

参考文献:
[1]邵智怀.高校贫困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状况调查——以集美大学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6):69-73.
[2]段卫静,谢晓霞,王亮亮,张梦雪等.关于贫困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以山西医科大学学生消费调查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58,28.
[3]王枫,杨洁敏,丁静林. 高校贫困生现状调查及心理援助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5(19): 150-152.
[4]张翼.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消费倾向——从生存性消费到发展性消费[J].社会学研究,2016(4):74-97.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专项资助课题《地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期人均消费水平与资助金额的对比调查》成果(项目编号:2018ZB014;通讯作者:吴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