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1期   作者:王媛
[导读] 高职将课程思政育人观念落到实处,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积极配合,
        王媛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摘要】高职将课程思政育人观念落到实处,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积极配合,在实施思政教育工作或者自身专业课程教学中, 落实全程育人及德育育人,并在发掘课程体系德育基因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思政教学育人作用及相关功能。通过实施转变课程思政教育手段以及建设课程资源协同育人体系的策略,高效创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推动大学生政治素养尧道德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引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汇,是一次具有意义深远的教育改革。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为学校思政课程的改革带来契机。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就业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高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各专业学科中去,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形成完美的协同效应。
一、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
        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总称,是保障大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源泉。首先,高职思政课要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价值。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能使思想政治课的育人模式得到有效发挥,必须要依托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这一载体,把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相结合,发挥其教育价值。其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高职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导向,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效果,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在高职教育阶段通过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对所有大学生来说,在新时期必须要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认真专注、开拓创新精神。
二、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分析
1.建设课程资源协同育人体系
        为落实思政课程尧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要求高职全面构建思政系统,建设以课程资源为载体的协同育人体系。高职创建协同育人体系,应明确其并非阶段性任务,是高职实施思政教育工作的常态,同时要全面加强教师在此层面的觉悟。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中,应实现全面提高与发动尧全课程渗透。发动高职所有教职工,在课程思政体系认知层面达到一致,积极行动把思政教育在其所教授的学科中充分渗透,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切实提高教师个体专业理论水准以及思政理论水准,同时还要提高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尧心理学领域的有关理论水准,进而提高学生们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认可程度,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而全课程渗透,即在高职所有课程中,涵盖各专业理论课及思政课,实现思政教育工作显隐融通,特别在专业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们健康发展的引领,统一专业教育价值和知识,落实隐性课程思政教育。
2.突显课程多元化价值性
        高职课程体系具有多维性、全面性的课程组合,然而,不同的课程体系具有不同的价值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系课程内容本身,而且体现在学生对课程知识教授的强弱。换言之,虽然高职提倡育人教育,主张将育人教育渗透到课程体系中,但由于课程之间存在差异性,课程之间的育人功能、作用方式等不同,导致高职育人课程育人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应彰显课程思政价值的多元化,以多元化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异质性学习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进而发挥其根本性育人成效。例如:高职整合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理念纳入不同专业课程中,协调引领与教育学生,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增强自身道德素养,进而彰显高职课程多元化价值。同时,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借助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增强实践课程的有效性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理解德育教育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3.改进考核评价方式
        学术评价体系是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风向标”,教育部门要根据当代我国高职的实际情况改革现有的评价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当前的评价体系更加侧重于科研,忽视了教学过程,在改进评价方式中要看清现状,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估,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改革教师职称评价标准,除了以期刊文章、科研项目、人才头衔等科研考核指标之外,还应该做到侧重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等,以学生学习成长为标准创新评价方式,突显出学生的主体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此外,还应该注重对“课程思政”教师的培训,高职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寓德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于一身,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
4.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科融合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思政课程的渗透,无论在思政课程教学还是其他科目教学中,教师都必须以“开放、自由、宽松、包容”为基本原则,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思政知识。例如学习语文时渗透人文教育、学习历史时渗透历史教育等等,达到“处处有政治,时时学政治”的教学氛围。通过上述三步,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已融为一体,在“处处有政治,时时学政治”的教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主动、积极的学习思政知识。
5.建立制度保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施者,自身素质如何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的推进和效果。“课程思政”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强弱。高职教师一定要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和引领学生思想融入课程的教育教学,在每一门课程中都体现育人的功能。高职教师必须牢记自己的光荣使命和职责,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党政要齐抓共管,把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要统筹规划,建立起一套常态化的体制机制,在制度上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行之有效的推进和开展工作。设立专题建设项目,划拨专项经费,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6.沟通机制与教研工作的革新
        首先,定期会议讨论平台的构建。学校党委要制订完善的沟通机制,保证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多沟通。因此,要定期举办沟通讨论会议。将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特点和思想浮动等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思政教育措施,实现管理向服务角色的转变;调动两者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工作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同时,保证思政教育能够定期总结,为协同育人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其次,构建并健全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双向互动教研平台。思政教育需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思想主流。因此辅导员参与教研和学科改革十分必要。不但可以增强思政理论,还能掌握服务方法和掌握感性教育的度,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提高服务的实践能力和掌控能力,从而帮助思政教师共同完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人生观的引导,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疑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要求高职课程教学与教育内容都应履行这一标准。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能实现协同育人机制模式,不仅是高职课程体系的创新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需要以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为载体,实现两者的相融合,通过课程之间的联动、配合,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与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
        [3] 李志坚.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180.
        [4] 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