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岚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石桥中学 635777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等都是这个系统中的要素,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各要素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在分析了生活化政治课堂的基本内涵和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之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探究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教育教学 课堂构建 课程改革
一、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要倡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平等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这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载体。一直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课已经形成了固定不变的认识——进行系统的理论说教,枯燥乏味不说,而且空洞,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这固然与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关,但不可否认教材本身也是一个因素。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条理清晰,系统性强,可操作,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教材的正文内容少,更多的是相关链接和阅读材料)。面对这样的机遇,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并不是课堂教育的唯一依据,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但要真正落实到位,除了老师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学生自己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第一,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政治课。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年轻人关注政治的人于越来越少,甚至部分同学对政治问题有种天然的排斥。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学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政治课所学内容不管是应对考试、培养思维习惯方法,还是着眼于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实用和有价值的。第二,学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在众多的学科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要能够抽出时间来对政治课堂教学做一定的准备工作,比如,可以看电视或者上网了解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和社会热点事件等,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需要准备的图文资料等,都需要学生安排专门的时间去做。第三,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的学习。社会是个大课堂,通过参加一定的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一年一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等的开展,既是学生了解了历史知识,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认识,锻炼了技能,磨练了意志。第四,尽可能多的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学科经典名著,提高学科素养,训练思维习惯,这一点对文科生来讲尤为重要。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会推荐给学生一些经典的书籍,如讲政治生活时,会推荐柏拉图的《理想国》、孟德斯鸠的《论发的精神》、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尼采的《权力意志》等一批西方经典政治哲学著作,讲文化生活时,会推荐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四大名著等文学书籍。而政治学科和文学、史学的结合时很紧密的,需要学生不断的积累文化常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在综合探究课和考试中才能游刃有余。例如,2011年的政治高考(广东卷)哲学部分就出现了大量的文言文,如果不能准备的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很难把题目做对。第五,要养成善于思考、会思考的习惯。文科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过程。有反思才会有进步,不断地查漏补缺就是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第六,社会科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批判功能,新时期的中学生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善于发现问题。如在讨论课中,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批判,只有在激烈的争辩中,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这也是生活化政治课堂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运用生活化的活动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活动教学成为其一大亮点,在每课书的后面都有开展活动课的要求,从而使活动课在总课时中的比例达到20%。可见,在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多了主题活动课,但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总离不开开展一些适当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强调活动方式多样化的同时,可以尝试着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确立角色身份,让学生以主体角色身份,承担学习任务,根据自我发展需要,自主确立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活动教学的方式。这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学生通常喜欢采用一些如小品表演、辩论等形式,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范围。也可以关注学生的体验,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宽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收集相关的资料,如报刊、图书、上网;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考察式: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可以做一回小记者:采访各阶层;体验生活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等,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此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教学的目的。如追求高雅的生活,可以将同学、家人或附近居民的业余生活为主题,开展一次生活调查,小组成员互有分工,又彼此协作,即了解了周围居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应是顺应新课程改革,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才能真正让政治“大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万国安.新课程下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J].考试周刊,2015(46):119-119.
[2]李凡.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