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活动”比较分析——以“必修第二册”和“必修2”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1期   作者:钟侦桢
[导读] 活动系统是地理教材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侦桢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  618100
        摘要:活动系统是地理教材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2003版“必修2”和2017版“必修第二册”为例,从数量、类型、实施、层级和位置等方面比较两个版本教材“活动”的差异,并尝试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的多元需求两个方面解释造成差异的原因,最后根据新教材的“活动”变化,提出应增强地理“活动”实践性、优化地理“活动”情境性、锻炼学生合作能力等建议,为地理教师更好地实施活动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教版;新旧教材;地理“活动”
        
        地理教材中的“活动”是指在地理教材中呈现的,要求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操作实践等活动,从而获取地理知识和养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1]。自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活动”栏目便是地理教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文简称《新课标》)中更是提到“要设计多种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地理”[2]。
一、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比较
        本文所提到的“活动”并不单指地理教科书中明确标注“活动”二字的版块,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教材中出现的所有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设置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例如,旧教材中的“问题研究”“读图思考”,新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思考”等。
         1.“活动”数量的比较
表1  新旧教材“活动”数量比较

        从表1 可以看出,旧教材和新教材的活动总数分别为52和46,用活动总数与教材页码数作比较,得到新旧教材平均每页活动数分别为0.49和0.37。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活动”数量明显减少,这与课程改革对教材编制提出“降低难度,方便教学”的要求相一致。所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教材“活动”的开发,以达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2.“活动”类型的比较
        目前对地理教材中“活动”的分类并无统一标准,本文参考李家清教授[3]提出的分类标准并结合教材实际,将教材中的活动分为认知拓展型、技能操作型、情意发展型、问题解决型共四大类。认知拓展型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一步分析思考,以达到巩固和拓展原有经验的目的;技能操作型活动是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以及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一系列问题;情意发展型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人地协调观念;问题解决型活动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不良结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表2  新旧教材“活动”类型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中技能操作型和问题解决型占比明显提升,认知拓展型和情意发展型活动占比有所减少。这一变化与《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相一致,说明新教材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注重锻炼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
         3.“活动”层级和位置的比较
表3  新旧教材“活动”层级和位置比较

        从“活动”层级来看,新教材仍然延续了旧教材活动设计的特点,包括单元级活动和节级活动两大类,体现了“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从“活动”位置来看,旧教材中单元级活动命名为“问题研究”,设置在每一章的最后,是与本章知识紧密联系的研究性课文;节级活动包括“读图思考”和“活动”两个版块,均设置在一节中间,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新教材中单元级活动的名称和位置与旧教材保持一致,节级活动“读题思考”更名为“思考”,而且将一部分“活动”设置在节后,以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节知识,从而主动建构知识框架。
         4.“活动”实施的比较
表4  新旧教材“活动”实施比较

        教学过程中地理“活动”的实施可以从实施方式和实施途径两个层面进行分析[4]。从实施方式来看,新旧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均以自主学习为主,但新教材中需要通过合作方式进行的“活动”占比明显提升,说明新教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从实施途径来看,新教材变化最大的是需要学生进行真实调查的“活动”占比明显提升,达19.57%,说明较旧教材强调学生记忆知识相比,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差异的原因
         1.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指导了我国普通高中地理教育工作十余年,引领了正确的教育方向,促进了教育观念的变革,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2017年,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和社会矛盾,以及总结21世纪以来地理教育的宝贵经验,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最大程度地体现地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同时还要注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地协调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在社会发展方面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符合我国当前实际需要;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故新教材中“活动”设计目的更加侧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2.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首先,不同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同。过去学生为了应对考试,更注重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现在由于教育设施的进步以及培养目标的变革,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课程的需求由理论上升到实践层面。其次,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需求也不尽相同。
三、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比较对地理活动教学的启示
         1.增强地理“活动”的实践性
        《新课标》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地理实践,地理实践是支持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5]。因此,地理教师在开展活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发掘地理“活动”的实践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感受真实的世界,逐步建立起地理理论与实践的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开展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二节中“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活动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真实的调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调研方案,自己拍照、记录,最后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通过该活动可以使学生综合认识家乡“自然—人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关系。
         2.优化地理“活动”的情境性
        地理活动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教材中的“活动”除却小部分需要外出完成以外,大部分只能通过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在教室内进行。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教学时,应尽量还原问题的真实情境,而不是掐头去尾的良性结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分析,在分析中锻炼综合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人地协调观”素养。
         3.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提出:“要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原来的“教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地理教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尹赛丽,李晴. 初中地理实验教材“活动”的比较[J].地理教学,2007(01):27-29.
        [2][5]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