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连胜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一中学 253500
摘要:生态文明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自然、科学、道德、法律等多个领域,其中人地关系始终是其不可忽略的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生态文明在我国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
引言
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时事信息,科学合理地设置思考及探究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科学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积极探究治理环境问题的方式方法,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一、地理教学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足见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也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所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科体系,提高学生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满足新课改要求
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出:要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与其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要把“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地理和环境特点对具体的地理知识进行讲解,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进行创新,然后融入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三)提升自身素养的需要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中生人文素养薄弱乃至缺失已是不争事实,而生态文明意识,是高中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高中生来说,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健康生态人格,是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
二、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现状
课堂渗透主要是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生态文明知识的教授。实践活动渗透指在课堂之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大气保护宣传等活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但是仅靠这两种教学模式并不能使生态文明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完全渗透。因此,高中的地理教师在环境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利用多种教学模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态化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加全能型的人才。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一)结合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贯彻课标要求
生态文明与人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将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环境观念转变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环保观念。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某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这个生态环境问题放到特定的区域中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深刻剖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使其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学习的环境治理方式,提高地理实践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加强生态行为
要想将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更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对生态文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扩高中生视野,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环保,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倡导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等活动;通过对“白色污染”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从社会、学校、家庭、自己的角度考虑,拒绝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通过对酸雨、水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自然现象及灾害的认识,积极倡导学生绿色出行;通过泥石流、沙尘暴、雾霾、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成因的认识,倡导学生尽量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不用贺卡,进行废纸回收利用,减少森林的损耗。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资料上渗透环境教育
在许多高中院校,地理是最近的环境教育学院,高中地理学院的教学资料中有大量的环境内容,有助于教师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上也有提供,教师们将能够更好地教育他们的教师,教师们可以针对环境问题中的特定内容,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的学生。
(四)紧扣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教学
高中生思想活跃,经常通过网络、自媒体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和知识,而由于教材内容更新较慢,内容中没有涉及学科前沿内容,列举的案例也比较陈旧,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也不利于在课堂上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可将当前热点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专题,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解,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多媒体开展情境教学,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传统的教学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学手段过于简单,教师仅仅依靠书本中的内容进行讲解,缺乏趣味性。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开始广泛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地理课堂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多媒体开始广泛出现在高中教学课堂上,让地理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展示,给学生演示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特征,不光可以充实学生的眼界,还可以给他们留下最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结束语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环境,教育为本。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环保意识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并努力付之于行动,成为绿色志愿者、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让我们头顶蓝天,脚踏绿地,让溪水长清,让家园更美。
参考文献
[1]贺红,兰仕萍,马波.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探索[J].高中地理教学参考,2019(18):28-29.
[2]赵艺璇.高中地理教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与途径研究[D].山东师范高中,2019.
[3]徐文杰.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山东师范高中,2019.
[4]胡朝兰.高中地理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实践路径[D].河北师范高中,2019.
[5]高迎晓.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9):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