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混合运算(二)教学札记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1期   作者: 梁辰
[导读] 分数混合运算(二)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增加几分之几”和“减少几分之几”的分数混合运算。
        梁辰
        大连市甘井子区金家街第二小学
        分数混合运算(二)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增加几分之几”和“减少几分之几”的分数混合运算。
        选课
        按照课程进度,上课内容应是《分数混合运算(三)》—用方程解决分数混合运算的问题。本科内容是在《分数混合运算(二)》理解掌握基础上的拓展,在分析学情和教材之后认为,《分数混合运算(二)》是本单元承上启下内容,也是本单元难点,需强调和反复练习,故放慢速度,打实基础。
        备课
        1.阅读课程标准及教参确定教学目标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额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2)《大连市小学数学学业质量标准》对本课要求:会画图表示“增加几分之几”和“减少几分之几”—理解层面。能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层面。体会整数中的乘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律进行运算—应用层面。
        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意义,能用画图表示。
2. 结合具体情境,在交流、观察、思考中,理解在“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基础上,能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算式的含义,发展应用意识。
3. 在观察、比较等活动中,体会整数中乘法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其中,教学重点:理解“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意义,并用画图表示。教学难点:1.画图表示“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意义。2.理解表示“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算式意义。
三、教学过程及意图
         本课有三个重点环节
        理解“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意义。
        用画图表示第二天的成交量。
        理解算理——(1+1/5)的意义
下面就每个环节具体说明设计意图
   1. 理解“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的意义。
上课之处复习3米的1/3是多少?  比3米少1/3米是多少?意在让学生明确分数既表示分率也表示具体的量,为今天的增加1/5 做铺垫。另外,出示情景时只给了第一天的量和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想求第二天的量应该知道什么,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抓关键句。随即出现关键句——第二天的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1/5 。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言。这句话的关键就在于增加了第一天的1/5,学生发言时用自己的话说出并说明理由。在这里教师没有过分强调第一天是单位“1”的说法,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如:以第一天的量为基础或基准,所以增加第一天的1/5 。或第二天的量和第一天比的,所以增加了第一天的1/5。这样,学生更加理解单位“1”的意义。
数学的阅读和发现信息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很多孩子解决问题没有思路往往是没有读懂题,找不到信息之间的关系。本课的第一环节这样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关键句-理解关键句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教学生如何读题,使他们学会数学阅读的技巧和抓关键信息的能力。

当然,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和练习中继续强化,学生就能在在遇到类似题型时思维会沿着这个方向“捋”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2.用画图表示第二天的成交量
在之前的教学中,发现不会画这一类的线段图的学生有3个不明确:
(1)不明确第一步先画哪个量。
(2)画完这个量要分几份。
(3)类似本题中“第二天的量”无从下手。
在分数混合运算(一)的教学中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学生明确先画单位“1”的量。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解决上面的(2)、(3)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独立画图,画完后说说自己的画图步骤,再有一名学生进行单独汇报。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单位“1”的量没有画错的,分成5份只有一人画错。汇报过程中学生讲的很明确。当所有学生都没有问题的时候,教师直接提出问题:第二天的量你是怎么画的?学生通过语言描述第二天量的步骤,教师总结:把第二天的量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一天一样的量。第二部分:比第一天多的量,即第一天的1/5。在总结过程中,教师一边指一边讲,指着图的相应部分学生能直观地感受第二天的量是怎样画的。
  分数混合运算单元中,通过画图理解数量关系是单元重点。尤其是在首次上课时,教师应该把图讲透,学生需理解每一步骤如何画,为什么这样画,之后在练习中完善细节,这对理解算理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也对下节课单位“1”未知和百分数应用相关画图甚至运算打下基础。
3.理解算理——(1+1/5)的意义
在明确关键句,用图表示数量关系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需掌握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50+50×1/5 和50×(1+1/5),其中理解(1+1/5)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在去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决“增加几分之几”或“减少几分之几”这一类型问题时虽然能用两种方法列式计算,但还有部分学生不明确算式的算理。我反思后觉得,因为在去年的教学中把算式与图割裂开来,讲图就是图,讲算式就是算式。其实图为理解算理提供了直观的体验,要结合图理解算理,把抽象的算式直观可视化地呈现为内化算式提供了便捷的路。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说明算式的意义,简单的提问50+50×1/5中的关键点,直接进入难点:你是如何理解(1+1/5)的? 发言的学生能讲出(1+1/5)表示第二天是第一天的(1+1/5)。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理解的。所以教师追问:“1”是哪来的,能结合图说说吗? 学生结合图讲解:“1”表示分率,就是第二天与第一天一样多的部分。1/5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部分,所以第二天是第一天的(1+1/5)。再通过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巩固。
        小结环节:想一想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总结:理解关键句——画图找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这一思维过程。小结后观察算式的联系发现乘法分配律适用于分数混合运算。
        反思
1.根据学情,可将画图和计算列式同时抛出,学生明确任务后可以同时完成画图和计算,同时汇报。将画图和计算分为两个环节,在设计上是遵循教材的方式,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情具体操作。课堂上两个环节使整节课分为步骤,完成一,再完成二。高效的课堂是一个整体,应流畅地完成。这是在对教材充分理解、对学情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继续深挖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2.理解 50+50×1/5 和50×(1+1/5)算式时,学生板书算式后教师第一时间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这一环节有些快。学生应先根据意义讲解两种方法,理解算式具体的意义。每一步表达什么,为什么这样算,循序渐进地理解算理,学生需要充分理解和表达本课难点,将自己的思维转化成语言,这样可判断学生是否理解算理。在一节课的难点之处教师“慢一点”是必要的,现在的“慢”是为以后的每一步走的更扎实,这一知识点对分数混合运算(三)、百分数应用相关知识点理解起到基础作用,学生在首次接触这一问题时完全理解算理,之后的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效。这种“慢”也体现了课堂的节奏,处理的环节应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提高效率。
3.“你能说说两种方法的联系吗?”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乘法分配律也适用于分数混合运算。我设计这一环节是在全部讲解完,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后,再观察发现,将两个环节割裂开。当学生理解算理后说说两种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可以一同抛出,学生会很快明确问题,找出联系。
4.巩固练习的设置应是基础加变式,本课设计的练习是书上练一练的内容,全部是“增加几分之几”的类型,学生在同一类型题中,不免会出现惯性的做法,看到类似问题,直接列式计算,这样的列式不一定是通过分析得来的,可能根据本课内容,惯性地套用得到。所以,巩固练习时应稍有变化。把“增加几分之几”变为“减少几分之几”、“节约几分之几”的类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避免惯性地计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