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旻鸢
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210044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教育已经在生活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就成了经济的一大支撑力。因此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目前教育发展的理念。而且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识字教学,是学生能够理解交流,完成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识字教学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在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当中,教师要学会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学生渗透我国文化的同时,注重识字教学的策略,为学生识字掌握效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提高打下基础。但目前根据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存在些许问题。
一、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问题
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来说,许多教师对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不重视。在识字教学时,许多教师都是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让学生记住词性、识字的含义,殊不知识字教学不仅跟生活有联系,还与文章的上下文意思有联系。所以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师在设定识字教学目标时,应该要建立起文章与生活与识字含义的连接,改变以往单纯通过朗读课文以及背诵识字的方式,让学生对识字的意思和写法进行了解,让机械的重复记忆变为主动构建并且十分有意义的过程。正是由于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师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造就了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低,学生学习效率低。对于小学生低年级而言,识字内容的拓展,需要教师要采用特别的方式和方法。但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当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太过老旧知识,小学生无法对识字学习产生兴趣,也不愿意去多认识字。
二、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兴趣,拓展内容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要结合实际,分析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现状,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设定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进行识字教学时,应该要通过一些图片、声音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识字,了解识字的含义,此教学更能够推动学生灵活运用识字,而且还能提高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二年级“邓小平爷爷植树”时,为了更好的让同学理解文章中隐藏的生字,就可以通过图片与生字同现,让同学们结合图片理解生字,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识字的兴趣,由此能够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基于教学过程,拓展识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基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控制好教学进度,切莫在课堂上呈现太过多的补充词汇,这样很多学生会因为吸收不了而出现走神的状况。但教师要做好同义词的辨析工作,以防学生对识字的理解出现混乱。其次,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需要把握延伸的方向,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学生有个过渡阶段,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识字的含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识字教学串联成具有逻辑性的一句话,以此引领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教学效率提高。例如,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教材“我是一只小虫子”时,本文旨在引领学生认识屁股等15个生字,学会读多音字,学会写屁股、苍耳等8个生字。而且还要引领学生学会“月”字作偏旁时的词和字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为了更好的理解学生的现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圈出生字、标读音记住这些生字。随后,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带有“找朋友”的闯关小游戏,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游戏当中认识更多的生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这些生字创设一些情境,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更好地联想到更多的词汇。
(三)基于训练活动,延伸学习内容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较好的掌握识字的读音和字义,教师在识字教学当中必定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读,并且读准确。同时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学会表达,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说”当中认识更多字,从而学会更多字的读音和词的意思。首先,需要教师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们大声读、愿意读。其次,教师要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表达单词的变形。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低年段二年级下册的“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们识字、记住字、读字。随后,再结合教学内容,拓展识字途径,对于“小”这个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习其他词语。其次,还可以通过找反义词的方式,让同学们进行识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小组 “找联系词”赛跑比赛,让小学生认识更多的字。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认识更多字,这样的教学更能够促进学生对识字的掌握。
结束语
简而言之,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采取多种策略,从字的读音,字的外形,字的笔画入手,各个环节加强训练,引领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情境当中延伸学习,进而为学生的阅读以及写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尕召吉,王振海.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