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引发的哲思——《赤壁赋》教学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1期   作者:罗丹
[导读] 苏轼的《赤壁赋》被列入人教版高中教材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其教学的难点是其中主客问答的部分。
        罗丹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摘要:苏轼的《赤壁赋》被列入人教版高中教材的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其教学的难点是其中主客问答的部分。因此笔者就苏轼在文中提出的“变”与“不变”的观点来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探析,以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变”与“不变”   哲思   人生态度   教学策略
正文:
        因为时代不同,社会背景各异以及文化发展变化的原因,当今的人去学习古代的文章确有难度。特别是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容易陷入机械性的学习,导致文章越难,学生越厌恶学习的死循环现象。绝大多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字词的理解和文章的翻译上,对文章传达的作者的观点往往轻描淡写或者给出已有的定论,使得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未能真正体味古文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特殊魅力。
        在诗歌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知人论世,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也应做到透过文章的文字表面去接近作者的灵魂,触及作者的内心。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不求甚解。如何使学生饶有兴致地去主动探究文章中传达的作者的观点和人生态度进而培养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的课题。此文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就其中难以理解的“变”与“不变”的观点进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初步探析,希望能对现有的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苏轼的《赤壁赋》写于被贬黄州之后,要知道此前他已经被贬到湖州任知州,因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而再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首《自题金山画像》中的自问自答——“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显示出此时的苏轼已经志不在仕途。而那时的苏轼虽然仍为官一方,为民操劳,但他的思想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官场力求改革却与当时的王安石的政见不合,导致自己既与保守派有矛盾,又跟改革派有抵牾,仕途不得意也就成为了他的宿命。正因为如此当时他的才华真正一如奔腾的长江之水喷薄而出,创作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要真正理解那时的苏轼就需要从这三篇名作开始,来开启苏轼的思想大门,才能够走近突围之后的苏东坡。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以围绕一个议题,从这三篇文章着手去探寻苏轼难以理解的哲学观点——“变”与“不变”的哲思。
        接下来就是确定议题,这一议题要有可讨论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自主地思考探究,从而达成自己的理解。那么我们就以“苏轼的人生态度所体现的文化意义”为议题,通过他同时期的三篇文章的阅读学习,来探究他为何在《赤壁赋》中提出那样的哲学观点,进而去理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再加以与这种人生观一致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品读(如梁实秋《人生不过如此而已——愿你的生命从容》,使学生学会迁移阅读,去探求这种人生态度和追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学情。基础稍差的学生需要给与足够多的预习时间,可以提前把预习的导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这样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能紧跟教师的节奏,学有所得。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习作三个主要环节展开,而每一个环节都需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个人针对“苏轼的人生态度所体现的文化意义”的议题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仅供同行参考。
一、课前预习之导学案的设计
        对于所涉及的三篇文言文《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要进行自主预习,当然以《赤壁赋》为主,其余两篇可以结合译文去了解大致内容。
        1、自主预习,做好批注,疏通文本大意。(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在初读《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后,理清两篇文章的感情变化线索,用简洁的文字进行展示。
        3、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关注被贬黄州以后的生活。


        苏轼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前两个任务才是关键。只有在基本读懂三篇文章的文意之后才能进行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二、课堂教学之活动设计
(一)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苏轼并不陌生,因此课堂导入可以用“苏轼为何又叫苏东坡?”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人生经历。教师作适当简介,让学生参与其中,看看谁了解的苏轼最全面最深刻。通过这一活动可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苏轼,以引起他们进一步学习其诗文的兴趣。
        2、关于创作背景
        苏轼的这三篇诗文是在同一年所作,只是先后略有不同。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先选取自己最有兴趣的文章作介绍,然后教师提示其三篇诗文的创作顺序。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顺序不详,这正好也是一个教学的突破口,可以让学生去假设,并谈谈理由。
(二)比较阅读《赤壁赋》《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
    在初步了解苏轼及创作背景后,便需要对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有比较就会有思考,而群文阅读的初衷也是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去思考,去探究,去迁移,这样才能做到会阅读,逐渐提升其思维品质。对于这三篇诗文我们可以从苏轼的人生态度的角度去比较分析,首先梳理前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线索,然后再分析变化的原因,最后比较三篇诗文的情感态度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三)探析“变”与“不变”的哲思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主人的身份开导客人所提到的“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因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让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对他同时期三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分别从变化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来作分析,找出三篇诗文中体现变化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如从《赤壁赋》中可以看出变化的一面的诗句“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从《后赤壁赋》中可以看出变化的一面的诗句“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可以看出变化的一面的诗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再如从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诗文中体现出苏轼不变的一面是历经人生困境后的自我解脱和开释。这里是让学生思考的关键之处,引导学生联系其自身人生经历变与不变的一面,通过苏轼的处理人生困境的方法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迁移阅读,探求其文化意义
     纵观中国历史上曾经处于逆境的文人士大夫们,在遭受困境时大多是以消极心态应对。而苏轼则不然,他无论被贬至何处,都能以旷达超然的心态泰然处之。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也影响了众多的后世文人,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东坡文化——“随缘自适”的风格。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如梁实秋《人生不过如此而已——愿你的生命从容》。“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不管世风如何浮躁,都尽量保持一份高雅、恬静和淡然。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让学生拓展阅读同主题的文章,能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从而影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后习作之小练笔
        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对苏轼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这时可以让他们完成一个小练笔——“我为苏轼画张像”,展现出每个学生眼中的苏轼到底是什么样的。
        通过以上各个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学生会对苏轼及其作品进一步深入的理解,自然也会引发他们自主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更为全面的了解苏轼这个文化人物。语文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习古人的处事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苏东坡传》,林语堂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2、《论苏轼的文化意义》,陈威行,王启鹏,《惠州学院学报》,2006
        3、《群文阅读中的思维策略》,倪文锦,《课程·教材·教法》,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